提起家用轿车这事儿,那可真是每一个年轻人都绕不开的心头大事。
是不是有种“既想帅气又想省心”的纠结?——你要问现在年轻人选车,十有八九避不开“外形要能打,动力要跟得上,空间更不能马虎”这三板斧。
某些日子里,感觉全世界都在逼你做那种“多选题”:你到底想要什么?舒适、动力、颜值、配置还是油耗?
都想要,但钱包只允许挑一两个。
于是,第三代长安 UNI-V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了。
你会发现,这车妥妥地打进了“什么都要点,啥都不想落下”的消费心理。
有人说,“紧凑型轿跑跟家用兼得,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真落地能打吗?”
车市卷得像麻花,长安这回真整明白了吗?
我前天还看见小区有个哥们儿提的就是这车,回头率满分。
再说点数据,月销三千多台,妥妥的“街车”预备役。
我是属于关注轿跑风格的那一波人,趁着朋友还车前,薅来一辆2.0T劲擎版,从拥堵的工作早高峰一路开到郊区盘山路,体验了个遍。
那到底这车到底是“纸老虎”,还是真能陪你激情、陪你务实?
今天唠唠我这几天真实的上手体验,先剧透,这车比网上多数测评写的有意思。
打眼一看参数:2.0T的动力,180千瓦功率,400牛米扭矩。
数字很扎实,但真有戏吗?当初我也一样疑心。
直到城市早高峰那会儿,脚刚挪上油门,车子窜出去那劲儿,你能立刻get到所谓2.0T不是PPT制造的“虚火”,而是货真价实,基本油门一点反应就到,不像有些竞品踩半天往前挪的那种“肉鸡感”。
堵车时候轻点油门,车子安分得很,不会因动力太猛吓你一跳,没那种小马拉大车的虚飘飘,也不至于低速太闹腾,这调校还挺高级。
有一次你需要超货车,深踩一脚,推背感就来了。
好处是,加速6秒多出头,红绿灯起步你总不会成“马路钉子”;
高速再想从100冲到120也是抬头就能上,随叫随到,有点猛虎出笼的意思。
但重点:动力并没让驾驶门槛变高。
我同事新拿本子,借去开一天都没怵,市区里完全驾驭得住。
问了下工程师,原来低转区间动力刻意放温柔一点,1500转到2000转之间动力“慢慢来”,防止起步摔跟头,等到你真想撒欢了,高点转速再爆发,该彪的时候不软柿子。
油门调性分几种:通勤档经济模式,说白了适合省油、佛系、堵车开。
经济模式下城市线我们实测下来,拥堵能跑到百公里10-11升,正常家用没出格,反正谁真想省钱,电混是唯一解药。
运动模式动力来得急,推背、声浪都在线,踩了你才知道运动的意义。
标准档在两者之间,适应各种折腾。
不同情景来回切,倒也没什么学习门槛。
有动力,变速箱得靠谱。
配的爱信8AT自动箱子,反正这玩意儿日系用出好口碑了。
小路上踩刹车踩油门,大起大落也不憋屈,挡位该升就升,该降就降,完全把你那点油门动作读懂了似的,不拖泥带水,也没冲撞感。
有几回连续踩急刹,顺顺溜溜,家属头都没晃,舒服。
查了下传动效率,97%非常高,这也解释了踩一分油门车就给你一分速度。
最有意思是IEM能量管理,智能到像个老司机。
山区上坡自动多来点劲,下坡不用频踩刹车,系统帮你减速还能回点能量,刹车盘都省了点磨损,这点小细节很人性化。
高速120公里稳稳八挡巡航,噪音控制不错,油耗竟有惊喜,基本不用担心大脚下去就是愧疚。
底盘?主打一个均衡。
运动和舒适双兼顾,这词现在被滥用,但这车用在它身上不算过分。
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结构更坚挺,路感清晰但坑洼不颠屁股。
比如突然遇到减速带,正常速度过悬架吸收得很柔和,比本田同价位要好。
高速上变道不飘,快速过S弯也能贴得住,信心还挺足。
DTV动态扭矩控制在山路连续弯道很有感觉,给外侧车轮更多扭矩,转弯半径小了一圈。
你持续高速过弯,方向盘修正很少,不会把人甩来甩去。
同价位里,这底盘素质不见得秒杀一切,但绝对在上游,“人家车抖你不抖”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偶尔自己开爽,家用带娃,都能hold住。
说空间,紧凑型里UNIV算给足了。
车长4740mm、轴距2750mm,账面数据比不少合资都要遛一头。
我身高175,调好驾驶坐姿脑袋还能塞下拳头。
坐一小时,腰也没喊疼,座椅人体工学设计有点东西。
我让身高177的哥们坐后排,他腿离前排还有一头半,两拳距离,翘个二郎腿都没问题。
地板凸起并不高,坐三个人也不憋脚,就是中间座椅稍硬点,长途坐着不是那么享受,但家用应急绝对没毛病。
储物空间方面,扶手箱能冰饮、能保温。
我亲自测试,夏天冷饮箱能把可乐冰到爽口,冬天热咖啡也能顶俩小时不凉。
后备箱不光能放下28寸行李箱俩,还能趁后排支持六四放倒,把冲浪板也塞进去,一家子短途自驾完全不虚。
唯一注意的是掀背造型导致开口小,尤其扛大件时需要多琢磨下角度。
说到舒适细节,也能看出长安在体验上真琢磨了不少。
座椅用的是仿皮材质,好打理但不闷汗,夏天不贴皮肤,冬天触感也没太冰。
支持电动六向调节,通风、加热一样不少,亲测北京大冬天提车,开加热后屁股就是“热炕头”。
大胳膊肘箱还做了冷暖联动,掏瓶饮料随时能喝温的或冰的。
隔音方面,60迈市区路段基本只听见细微胎噪。
轮胎是米其林的PS4,静音效果是圈内公认,到了高速风噪才慢慢上来,但跟思域一比还是略胜一筹。
你要开音乐、聊家常大可放心,不用喊破喉咙。
科技配置这块,不丢分。
14.6英寸大屏、10.25全液晶仪表,对强光适应很好,触控流畅无延迟。
车机反应快如平板,导航、听歌、空调切换手到擒来。
语音助手会“自然对话”,不再死板喊指令,对不同方言适配得不错。
还支持连续多任务指令,真到了用车高频场景还是很省心。
面部识别功能实用,记住你的座椅习惯,一家老小都可以自动切换,戴口罩时也能识别(稍慢一点,但不影响使用)。
手机互联,该有的苹果、百度一应俱全,OTA常规小更新,系统不容易落伍。
一个词,总体评价:不花哨,贵在实用。
安全?现在谁买车能绕得开这碗水。
方舟笼车身、高强度钢比例超65%,主被动安全一样不能少。
官方测试C-NCAP五星,正面/侧面/鞭打三项成绩都算硬核。
主动预防这套L2系统足够你跑长途用,360度全景影像+底盘透视,停车不再飘摇。
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自动刹车,紧急情况有提示,修正力度友好,完全不会让你一不小心被“自动驾驶”坑了。
气囊不偷工减料,安全带还能“熨斗式”提前收紧。
新手老司机家里有小孩的,这安全保障可以说给足底气。
总之,这车主打一个“啥都不差太多,啥都不偏科”,你要说哪个点碾压所有同级,不现实,但每一项拉出来都挑不出太大短板。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它更像一把瑞士军刀:平常视作通勤工具,需要的时候又能出来“赛一圈”圆一把运动梦。
如果你常开高速、对驾驶辅助和动力有要求,2.0T劲擎版值入手。
预算有限、日常通勤为主,1.5T尊贵版加点钱都强过不少同价位合资。“原子灰”“星钻黑”这俩配色属于不出错,保值还抗脏。
老实讲,每个人选车看重的都不一样,有人爱动力,有人迷空间,有人就为个高配的仪式感。
我能说的就是,第三代UNI-V,试过以后你会明白它的“香”在于均衡:既能偶尔放纵,也能安心载家。
硬要揪毛病?还真没啥致命短板(除了后备箱口略小、后排中部略偏硬),整体实用可靠就是家用最大安全感。
大家怎么选?你是动力党、空间控,还是喜欢配置科技那款?
或者有侵入式用车场景,非要大空间/扶手箱冷藏那种?
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脑暴,努努力就能凑出最佳家用车“范本”!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