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能源车企的年度目标完成率,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前两天我翻了条业内数据,截止9月,16个主流新能源品牌的目标完成率普遍不高,超过70%的没几个,算下来也就四家,而且其中一半是小米、小鹏这种起步晚但动作快的典型代表。
小鹏的表现最亮眼,年初定了35万辆的目标,九个月完成了31.3万辆,完成率近九成。朋友小李开着小鹏P7跟我说:这车子不光造得快,交付也挺准,我感觉年底冲35万辆没啥压力。这跟小鹏在供应链上走出的招儿密切相关——他们对零部件的库存管理和供应商付款有自己的玩法,简单说就是把采购像吃火锅一样,既保证食材到位,还能灵活调整口味(供应链上的变数),这是不少新势力没做到的。
再说魏牌,目标算保守,8-10万辆,我这儿用保守值8万辆来算,9个月卖了6.4万辆,完成度80%。销售那边的小张跟我抱怨:这销量还行,就是利润矮点,得想办法攒攒钱。魏牌这种策略虽然没多激进,但稳扎稳打,问题是像它这样定低目标,也容易被看作没啥野心。
零跑和小米两个品牌的情况也值得一提。零跑目标50万辆,完成了39.6万辆,一线修理工王师傅跟我说:零跑现在车主反馈还不错,维修率比较低,口碑能带动销量。据我观察,零跑的月销量稳定在6万上下,这体感数字放到年终,完成目标几乎稳了。小米更夸张,9月份单月交付4万辆多,按这个节奏,今年冲35万辆量级问题不大。但说实话,小米进车市场时间短,产能还有不小的爬坡压力,稍有变数也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反而那些喊得凶但完成度低的品牌,活像跑步跑偏了的孩子。比如理想,64万辆目标,年初9个月只卖了29.7万辆,完成率46%,这差距已经成硬伤了。理想粉丝那边很乐观,说年底肯定能追上,画面不够清楚,但我个人觉得没那么简单。
还有深蓝、蔚来、极氪这些,目标多半都没达50%,这确实让人踌躇。蔚来的小王跟我聊过这事:月底考核的时候压力山大,供应链和物流时不时被坑,这事儿看似小,实打实影响交付。新能源车的所谓爆发式增长,供应链是个大坑,尤其对依赖进口芯片和核心零件的品牌更是瓶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不禁想起赛力斯问界的例子。去年他们卖了39万台,今年1-9月只卖了不到27万台,按理说还能追赶,但考虑到利润率和竞争加剧,今年能超去年吗?这不是吹,确实挺难的。
这里面也有点喷子声音很大,天天喊某某车企完爆BBA,但数据摆在眼前,称霸市场可没那么简单。鸿蒙智行今年9个月的完成率只有34%,完成不及目标的三分之一,朋友阿辉笑着说:鸿蒙一天卖几万辆?我看是买家还没醒。这话虽说有点刻薄,却戳中了不少现实症结。
说到目标设定,我倒觉得很多品牌刚开始给的目标都脱离实际太远,反而制造了内耗和压力。设大目标很激励人,可错了方向就是浪费力气。越到下半年,这种能坚持到底的就剩下小鹏、零跑、小米和魏牌了。其余那多半得认怂,年底要大幅下调目标。
我也想问问你们怎么看?定目标真要那么高吗?打个比方,这目标就像家里做菜,拿着大厨食谱非得上国宴,结果一锅乱炖,不如做点拿手的家常菜,分分量、多分轮次,搞不好更香。不知道各位,那种量力而行的策略,在市场里可行呢?
说回产能,其实后面还有个关键点。我粗略算了算,一个中型新能源车的制造成本,粗靠合理估算,含电池大约是10万-15万人民币,按年初定目标和当前产能,很多车企实际上最多只能保障70%左右的交付能力,再往上就是逼供应商挤牙膏或者拉外援了。这就解释了为啥某些品牌即使喊着冲刺;线上抢购、中签率高,但最后实际交付远不及预期。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这两天和一个行业内朋友聊,他说:年终数据究竟靠不靠谱?对外公布的往往是理想数字,真正缴税和上保险车辆才是实锤。这话让我琢磨,到底新能源车企之间,谁才是那个不动声色砍下市场的大咖?销量背后的市场真实情况,估计还要看年底才真见分晓。
明眼人都知道,市场不是吹牛大赛,终端销量和技术迭代速度才是王道。那你觉得呢?今年剩下三个月,会不会出现黑马?或者,会不会出人意料的调整目标?说不定,还有个品牌突然逆袭,把大家惊了个半死。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