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社长的微表情,永远比产品发布会上的笑容更具有参考价值。
2025东京车展,比亚迪展台周围,西装革履的日本汽车从业者们举着手机拍照,脸上是复杂的平静,偶尔闪过一丝焦灼,仿佛拍的是一份验尸报告,而不是一辆活力四射的展车。
如果你站在展台边,听得见鼓点与灯光交错下U9“翩然起舞”,也能听到嘈杂人群中那一句“比亚迪做K-Car了?”——像是刑警听到嫌犯突然自首时的低语,有点意外,又有点不安。
假如此刻你就是铃木俊宏,面对比亚迪电动K-Car RACOO的实车展示,媒体问题连珠炮似的砸来,三次被问到“担不担心价格战”,每次回答都像在剥洋葱。
第一次还算优雅——“欢迎”;第二次有点应付——“相互促进”;第三次,终于显露出职业紧张——“必须守护好自己的事业”。
旁边本田社长也不藏着了,直接宣称“全力以赴”。
表面上,大家都尽力维持体面,私下里,气氛已经和东京湾的水一样,潮湿且暗涌。
我不禁想,如果我是比亚迪日本分公司的人,看到同行们的表情,心里大概率是五味杂陈。
毕竟,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中国车企在全球最难啃的市场“硬吃鸡肋”。
日本市场新车销量持续下滑,人口老龄化,进口车仅占7.3%。
K-Car规矩又多,体积、排量、道路环境,怎么设计都像是在玩限定道具的密室逃脱。
对比亚迪来说,这场战役既不像泰国的跳岛冲锋,也不是欧洲的品牌博弈,更像是在自己家厨房做了一道只有隔壁邻居才会吃的神秘小菜。
但冷静下来,还是要讲证据和逻辑。
日本市场的确有点不合常理。
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和中国郑州一个月的海鸥销量差不多,甚至还被尼泊尔甩在身后。
日本用户极度忠诚本地品牌,K-Car又是本土防御最密不透风的阵地。
日本的法规和政策,天然把外来者“挡在门外”:尺寸、排量、购车税、保险、停车位证明……每项看似平常,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技术与习惯的铁墙。
更要命的是,K-Car这种微型车,根本没法平台化做大规模盈利,离开日本本土就成了“老头乐与剁椒鱼头的世纪对决”,谁都不敢说能赢。
如果我是比亚迪日本公司社长东福寺厚树,被总部拿销量排名头像大小做绩效,估计表情已经比铃木俊宏还要复杂。
一边是高层的战略期望,一边是市场的冷脸现实。
如今,比亚迪要在日本市场“死磕”K-Car,短期内难以盈利,销量天花板已经挂好。
但这恰恰是“谜底藏在谜面”的现实。
所谓“战略性存在感”,其实就是用产品实力和服务品质,一步步在最难的市场堆积起信任。
比亚迪不是要和日本车企打价格战,更像是在用一把“电动回马枪”,试图改写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专业角度讲,电动K-Car是个精密的计算题。
传统日本K-Car动力有限,载人带行李上小坡都得发动机嘶吼。
电动化以后,动力、扭矩、稳定性都不愁,空间利用和驾乘体验理论上能全方位提升。
日本电费贵得离谱,但纯电用车的生命周期成本依然能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城市通勤、短途出行场景下,数据就是白纸黑字。
比亚迪在电池、三电系统上的技术积累,带来的不仅是续航和安全,更是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的再升级。
至于内饰和细节,比亚迪如果真能做出让日本用户“挑不出毛病”的小车,恐怕比打价格战更有杀伤力。
当然,黑色幽默总是藏在现实深处。
如果比亚迪真把K-Car做成了爆款,谁能保证不会有一天,日本老一辈车企高管,在退休后买一辆RACOO去乡下钓鱼?
想象一下,丰田社长偷偷换了比亚迪的电动轻型车,铃木的工程师在家门口装充电桩,这画面比广告还魔幻。
反过来,比亚迪日本团队现在最常做的事,恐怕不是盯销量,而是研究日本人买车时都跟老婆怎么“协商停车位”,毕竟能让车主省下几个停车证,比送一堆“黑科技”都更管用。
K-Car这个市场,怎么看都像是“鸡肋”,但比亚迪的死磕,未必是为了眼前的利润。
在日本,打下K-Car阵地,哪怕只让本地品牌感到压力,带来的品牌溢出效应足够影响亚太甚至全球。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盘踞多年,渠道、售后、忠诚度都像是老树盘根。
比亚迪在泰国、印尼开疆拓土,虽有增量,但品牌认知依然靠“跳岛战术”。
如果有一天比亚迪能在日本本土K-Car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哪怕只是一小步,都会像当年的丰田打进美国市场一样,引发蝴蝶效应。
理性来看,比亚迪的“日本攻势”是一次典型的品牌战略实验。
不是要立刻拿下市场份额,也不是为了在财报上多挂几行数字,而是用产品和服务去刷新消费认知。
对中国车企来说,这种“死磕鸡肋市场”,其实是一种极具专业风险的豪赌。
杀入最难啃的市场,未必能活得最滋润,但只要能让别人开始怀疑“本土神话”,就算是战略上的胜利。
当然,现实从来不简单。
比亚迪的坚持,可能会让日本车企更快拥抱电动化,也可能让K-Car市场变得更卷,甚至卷到连中国自己都觉得无趣。
作为旁观者,我只能说,战略很美,现实很冷。
比亚迪的日本之旅,像是在用理性对抗惯性,用技术突破文化壁垒。
至于结局——是成为日本市场的新传说,还是“用销量在排行榜里垫底”,都还没到揭晓答案的时候。
最后,留个问题给还在思考的你——在一个高度封闭、规矩繁多、用户固执的市场里,创新究竟是产品本身的胜利,还是心理预期的转变?
比亚迪的日本K-Car实验,会不会成为全球车企“品牌突围”的新样本?
或者,最终我们都成了铃木社长那样,嘴上欢迎、心里紧张,表情克制地见证行业的下一个拐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