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三次错过余承东,鸿蒙智行夺五销冠,新能源市场受关注

展馆里灯光晃得人发晕,空气里混杂着新车皮革和咖啡的气味。

王传福穿着一身不太起眼的灰色西服,在问界展台前驻足,手在悬浮中划过M9的门把,像是鉴宝专家在判断一件瓷器的年代。

他身后,随行的工程师们低声交换着数据和参数,仿佛怕打扰到这位“新能源霸主”的临场思考。

王传福三次错过余承东,鸿蒙智行夺五销冠,新能源市场受关注-有驾

对面,余承东正戴着标志性的大框眼镜,与媒体笑谈风生,身后是刚刚发布的销量数据:问界系列又一次超越了宝马X5。

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如果换作你,站在这个舞台的聚光灯下,是会主动递出橄榄枝,还是选择静观其变?

而当机会三次擦肩而过,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人性的必然?

比亚迪与华为的三次“错失”,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回到事件本身。

2020年以后,中国新能源车市的主旋律一直是“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隐秘较量。

一边是王传福领衔的比亚迪,靠成本管控和电池技术硬是在全球市场撕开口子,让特斯拉都要侧目。

一边是余承东带领的华为车BU,前期几乎无人问津,靠着问界M7、M9等车型和“鸿蒙智行”生态硬生生从谷底反弹,把BBA等豪华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两位安徽老乡,肩并肩却又始终隔着“智能化”这道鸿沟。

三次握手,三次错过。

第一次,比亚迪汉上市,搭载了华为的5G和HiCar。

余承东跃跃欲试,王传福却因为“比亚迪差点关门”,把活下去当成头等大事——说到底,生存压倒了未来想象。

第二次,余承东遍寻合作伙伴,却只有赛力斯入伙,“大厂们”不是嫌弃就是观望——包括比亚迪。

第三次,比亚迪方程豹8试水华为的ADS智驾系统,可仍然浅尝辄止,像是尝一口汤就放下了勺,而华为的智能化浪潮已经把主桌端了过来。

理性地看,这里面没有什么英雄主义,更多是风险评估和时机选择。

王传福三次错过余承东,鸿蒙智行夺五销冠,新能源市场受关注-有驾

王传福是搞制造业出身,对“技术断层”和“产业链自主”有着几乎偏执的执念。

余承东则是典型的“科技理想主义者”,不服输,不信天命,遇到谷底反倒爆发出惊人韧劲。

比亚迪的逻辑是:控制全产业链,保住基本盘,再谈进攻。

华为的策略则是:押注智能化,把AI和操作系统做到极致,实现产业弯道超车。

关键分水岭出现在2023年问界新M7上市。

无人敢想,原本销量萎靡的品牌,凭借一场堪称“起死回生”的产品升级,硬生生把自己送上了热搜,借助ADS 2.0无图智驾和鸿蒙座舱,成为智能化豪华车市场的搅局者。

从此以后,传统主机厂开始坐不住,广汽甚至请求“复婚”,一汽、东风、上汽、比亚迪等纷纷表示想入伙。

而华为直接摆出“四界已满”,不给扩员。

故事发展到这里,已经不是“谁和谁合作”的简单问题,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两种思维范式的对撞。

一方强调硬件极致与供应链掌控,另一方则注重用户体验和智能化生态。

行业内部人常说,造车是“九死一生”,但在智能化赛道上,死法更花样百出。

细节往往藏着真相。

比亚迪虽然是新能源霸主,但在高端智能化上,方程豹、腾势、仰望这些品牌,始终没能形成问界那样的“AI壁垒”。

问界敢于采用L3级自动驾驶与L3鸿蒙座舱“双L3”方案,自动驾驶AEB全向主动安全技术横扫同级,更别提背后那个“百厂联盟”支撑的魔方平台。

比亚迪工厂再智能,也难以在短期内补齐AI短板;腾势仰望定位再高,也难以突破用户“智能豪华”的心理门槛。

行业发展就像刑侦案子,谁能找到关键证据、谁能抢先锁定“作案手法”,谁就能主导方向。

华为靠着AI和操作系统,不仅夺走了BBA的地盘,还让传统车企开始怀疑自己手里的“枪”是不是已经过时。

王传福三次错过余承东,鸿蒙智行夺五销冠,新能源市场受关注-有驾

王传福两次观摩问界新车,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卧底侦查”,毕竟,谁都不想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高端品牌沦为“陪跑”。

作为旁观者,我的观点很简单:这不是个人成败的问题,更不是一场输赢就能盖棺定论的豪赌。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临界点,每一个决策都像在走钢丝:一头是效率和成本,一头是创新和冒险。

比亚迪的安全打法撑起了产业地基,华为的智能化则像是往楼里加装了电梯和智能安防。

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正确,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哪条路走得更远。

当然,这场“高端之争”,也暴露了行业不少尴尬。

比如,很多主机厂眼见华为走红,掉头求合作,前几年各种“灵魂论”嗤之以鼻,如今却争做“门徒”,这脸打得比AI识别还快。

至于“门庭若市、四界已满”,就像一场限定名额的高考补录,谁没赶上这班车,只能在下一轮技术革命里继续碰运气。

写到这里,不得不承认,行业的“黑色幽默”无处不在。

当年余承东找不到合作伙伴,主机厂个个端着架子,如今都变成“追不上”的局外人。

比亚迪本有机会和华为联手建立智能化高地,三次错过,像极了电影里的擦肩而过——只不过,现实里没有配乐和慢镜头,只有数据和销量。

至于未来,中国品牌能否彻底接管国际高端市场?

华为的“鸿蒙智行”是否真的无敌?

比亚迪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要等到下一轮车展才能揭晓。

毕竟,技术创新的速度,永远快不过人性的犹豫。

最后,把问题留给各位读者:在智能化与自主可控的赛道上,选择“安全第一”还是“勇敢冒险”,你站哪一边?

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会不会出现“第四次握手”?

谁又能保证,这不会是属于别人的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