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学时课本里讲的汽车技术吗?以前翻开《汽车构造》,满篇都是丰田 THS、本田 iMMD,好像国外的技术才是标准答案。可现在不一样了 —— 比亚迪的 DM 技术四年里两次登上清华大学教材,最近甚至还出现在中小学试卷里。这事儿看着是学术圈的小动静,实际上藏着我国汽车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大转折,你说这算不算给中国制造长脸?
先说说第一次登教材的 2021 年,那会儿比亚迪第四代 DM 技术刚出来,就直接被写进了《汽车动力系统原理》。别觉得这是随便选的,清华教材编委会挑技术有三个硬标准:得有代表性、好教学、还能落地。第四代 DM 最绝的就是改了 “游戏规则”,以前混动是发动机说了算,它直接取消轮系,让电机当主角,发动机只负责发电。这种 “以电为主” 的架构,把复杂的动力协同原理变得特别好懂,老师上课一画图,学生立马明白,这不就是教材最需要的吗?
到了 2024 年第五代 DM 技术出来,更猛了,直接进了 2025 版《汽车构造 — 动力系统》。这一版教材重点讲智能控制,第五代 DM 刚好踩在点上。你看那数据多实在:发动机热效率 46.06%,亏电油耗先是 2.9L/100km,后来 OTA 升级到 2.6L,综合续航能到 2100km。更牛的是它的 AI 大脑,不是瞎调参数,是靠 150 万车主、每个月 28 亿公里的行驶数据,还有 180 万种工况练出来的 “超级题库”,开起来越用越顺手。就连热管理都改了,以前是各管各的,现在全车身协同,冬天续航不打折,夏天空调不费电,这哪是简单升级,分明是架构级的创新。
有人可能会问,清华选技术这么严,为啥偏偏盯着比亚迪?其实看教材定位就懂了:2021 版要讲基础原理,第四代 DM 的结构刚好够直观;2025 版要讲系统集成,第五代 DM 的智能控制正好当案例。而且不只是大学,现在中小学试卷里都有比亚迪技术的题,比如问 “混动汽车里电机的作用”,这说明啥?的技术已经成了科普前沿,连孩子都在接触中国自己的汽车方案,这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光有学术认可不够,市场才是试金石。2025 年上半年数据一出来,谁看了不惊讶?国内卖了 211.3 万辆,比去年多了 31.5%;海外更猛,47.2 万辆,增速 128.5%。就说秦 L DMi,7 个月卖了 28.4 万辆,直接把中级轿车市场的老格局给打破了。为啥能卖这么好?专利撑着呗,新能源、纯电动、混动三大领域专利授权量都是第一,别人想抄都没门。现在连友商都开始学 “以电为主” 的架构,这就是技术标杆的力量,不是硬推,是大家真觉得好。
更关键的是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比亚迪 10 万工程师队伍、1400 亿研发投入搞出技术突破,被教材收录后,高校培养的未来工程师一开始就接触这套体系,毕业进入行业又能反哺创新;市场卖得好,又有更多钱投入研发。你看这 “技术突破 — 教材收录 — 市场热销” 的飞轮,转起来就停不下来。以前学汽车,都是跟着国外的技术路线走,现在呢?的技术成了教材范本,培养出来的人才脑子里想的是中国方案,这才是长远的竞争力。
放到全球看,这变化更明显。以前丰田 THS 是混动的代名词,核心是 “油为主,电为辅”;现在比亚迪 DM 反过来,“电为主,油为辅”,看似只是顺序变了,其实是整个架构哲学的不同。为啥能实现这种转变?政策支持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插混市场四年涨了 10 倍,这么好的土壤,技术能不发芽吗?现在不是学别人,是别人开始研究的技术,甚至想参考的标准,这就是从跟随到引领的实锤。
往后看,DM 技术还能怎么发展?AI 大模型要是和能耗管理深度结合,说不定油耗还能降;产学研要是再紧密点,用车主的真实行驶数据来优化技术,那创新速度会更快。这对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都是个启示:光有专利还不够,得把技术变成标准,变成教材里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立住脚。
说到底,比亚迪 DM 技术登教材,不只是一家企业的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以前总说 “中国制造”,现在要讲 “中国创造”,怎么证明?不是喊口号,是技术被顶尖高校认可,是市场用脚投票,是连孩子都在学自己的方案。就像老话说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技术不仅能卖得好,还能走进课堂,成为下一代工程师的起点。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当年学技术的时候,课本里是不是全是外国案例?现在看到中国技术登教材、进试卷,有没有觉得特别提气?或者你身边已经有人开比亚迪混动车型了,不妨说说实际开起来怎么样?评论区聊聊,让也听听真实的用户感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