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

前言

在“得A级车者得天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日产轩逸曾以“家轿之王”的姿态连续十年霸榜销量冠军。2025年Q2数据显示,其单月销量却同比暴跌62.3%,直接拖累东风日产整体市场份额下滑至38%(2024年同期为51%)。这场崩塌不仅暴露了传统燃油车的集体困境,更折射出新能源浪潮下“性价比神话”的破灭。

轩逸的成功源于对“中庸之道”的极致诠释:1.6L自然吸气发动机+CVT变速箱的黄金组合,兼顾油耗与可靠性;2712mm轴距带来的越级空间,精准击中家庭用户需求;10万元级的定价策略,更让其成为“人生第一辆车”的首选。然而,当比亚迪秦PLUS DM-i以“7.98万+1200km续航”杀入市场,当五菱星光S用“10万级插混SUV”重构价格体系,轩逸的“性价比护城河”瞬间崩塌。

市场环境层面,2025年Q2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3.9%,其中A级车市场新能源占比超60%。政策端,购置税减免、充电基础设施补贴等政策持续倾斜;消费端,年轻用户对“智能化”“长续航”的需求远超“省油”“耐用”。轩逸的崩塌,既是产品生命周期的自然结果,更是传统燃油车在新能源时代集体困境的缩影。

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有驾

正文

一、产品解密:轩逸的“中庸之道”为何失效?

1. 动力系统:从“省油神器”到“技术落后”
轩逸搭载的HR16 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99kW,峰值扭矩159N·m,匹配CVT变速箱。这套系统虽仅支持60kW快充(30%-80%需45分钟),但实测城市综合油耗5.2L/100km,高速油耗6.8L/100km,比秦PLUS DM-i的4.6L/100km(亏电状态)高26%。更关键的是,其零百加速11.9秒,远低于秦PLUS的7.9秒,动力差距直观可感。

2. 空间表现:从“越级体验”到“同级平均”
轩逸轴距2712mm,后排腿部空间860mm,比朗逸多30mm,但比秦PLUS的890mm少30mm。实测中,185cm乘员在轩逸后排可获得1拳2指的膝部空间,与秦PLUS相当,但地台凸起高度达120mm(秦PLUS为纯平),影响中间乘客舒适性。

3. 配置策略:从“诚意满满”到“被动跟进”
轩逸标配8英寸中控屏(支持CarPlay/CarLife)、倒车影像、自动空调,但缺失L2级辅助驾驶、电动座椅调节等配置。反观秦PLUS,10.98万起即配备12.8英寸旋转屏、DiLink智能网联、全速自适应巡航,配置差距显著。

二、市场崩塌:新能源分流的“三重暴击”

1. 价格体系崩塌:从“10万级标杆”到“夹心层”
轩逸主销车型落地价11-13万元,恰好处于新能源A级车(如秦PLUS 10.58万起、AION S 13.98万起)与合资燃油车(如朗逸9.99万起、卡罗拉11.98万起)的交叉地带。当秦PLUS以“插混免购置税”政策实现落地价与轩逸燃油版持平,当五菱星光S用“10万级插混SUV”抢占下沉市场,轩逸的“价格优势”瞬间瓦解。

2. 技术代差显现:从“省油可靠”到“智能化短板”
轩逸的智能配置仅支持基础车联网功能,而秦PLUS已实现“手机NFC钥匙”“远程控车”“语音控制”等全场景覆盖。更关键的是,其L2级辅助驾驶系统(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在高速场景中表现稳定,而轩逸仅顶配车型提供定速巡航,技术差距明显。

3. 用户画像迁移:从“家庭用户”到“年轻化转型”
轩逸用户中,30-40岁家庭用户占比超60%,而新能源A级车用户中,25-35岁年轻用户占比达55%。这部分用户更关注“智能化”“个性化”,对“省油”“耐用”的需求退居次要。当五菱星光S推出“赛博灰”配色、秦PLUS提供“天青蓝”内饰,轩逸的“居家风”设计已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有驾

三、品牌困局:东风日产的“轩逸依赖症”如何破解?

1. 产品线断层:从“轩逸独大”到“青黄不接”
东风日产目前主力车型为轩逸(A级)、天籁(B级)、奇骏(SUV),其中轩逸贡献超38%的销量。然而,天籁因换代失败月均销量不足2000辆,奇骏因“三缸机”事件口碑受损,导致东风日产陷入“轩逸独大”的被动局面。

2. 新能源转型迟缓:从“e-POWER混动”到“纯电缺失”
日产虽推出e-POWER混动系统(轩逸e-POWER版),但该技术因“不插电”属性无法享受新能源政策补贴,且落地价13.89万起,比秦PLUS DM-i贵3万元。更关键的是,东风日产至今未推出纯电平台车型,其首款纯电车ARIYA因定价过高(27.28万起)月均销量不足500辆。

3. 渠道与服务:从“下沉优势”到“体系老化”
轩逸曾凭借“2000家4S店+800家二级网点”的下沉渠道优势称霸市场,但新能源品牌通过“直营+商超店”模式更贴近年轻用户。此外,日产4S店的“传统服务流程”与新能源品牌的“数字化体验”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削弱用户粘性。

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有驾

四、竞品对比:轩逸VS秦PLUS VS朗逸,谁更懂A级车用户?

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有驾

优势总结

  • 轩逸:空间表现仍具优势,品牌口碑积累深厚,但动力、智能配置落后;

  • 秦PLUS:插混技术领先,智能化配置全面,享受政策红利;

  • 朗逸:底盘调校优秀,德系品质认可度高,但价格竞争力弱于秦PLUS。

轩逸销量暴跌60%:东风日产38%份额靠其硬撑,新能源分流致支柱崩塌-有驾

总结

轩逸的销量崩塌,是传统燃油车在新能源时代集体困境的缩影。其“中庸之道”虽曾精准击中家庭用户需求,但在“智能化”“长续航”成为核心诉求的今天,技术代差与价格体系崩塌使其优势不再。东风日产若想破局,需加速新能源转型,推出具备竞争力的纯电/插混车型,并重构渠道与服务体系以贴近年轻用户。

短期应对策略

  • 降价促销:轩逸经典版已推出“限时优惠2万元”政策,落地价进入8万元区间,吸引下沉市场用户;

  • 配置升级:推出“智驾版”车型,补齐L2级辅助驾驶、电动座椅等配置,提升竞争力;

  • 品牌年轻化:联合IP推出联名款车型(如《原神》主题内饰),吸引Z世代用户。

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省油、耐用、大空间”,轩逸仍是可靠选择;若更看重“智能化、长续航”,秦PLUS DM-i或五菱星光S更具性价比。这场A级车市场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