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中国溃败,一个月仅卖6辆,是谁把它推向悬崖

来源:第一财经、界面新闻、新浪财经联合报道

当特斯拉Model Y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时,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交出的成绩单令人咋舌——6月仅卖出6辆,4-5月销量数据直接“消失”,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70辆。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如今直营店仅剩上海前滩一家,在线购车系统关闭,试驾需电话预约,曾经的“北欧神话”,正在中国市场上演最残酷的生存危机。

极星汽车中国溃败,一个月仅卖6辆,是谁把它推向悬崖-有驾

一、致命的战略摇摆:从145万到30万的过山车

极星的溃败,始于一场长达8年的战略迷航。2018年,极星1以145万天价上市,仅租不售的模式试图塑造高端形象,却在特斯拉Model 3国产降价至27万的2020年,推出定价40万的极星2,瞬间被卷入价格战漩涡。2024年极星4将门槛降至29.99万,看似“接地气”,却陷入更尴尬的境地——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续航超600公里,蔚来ET5标配换电和NAD自动驾驶,而极星4的智能座舱仍依赖Flyme Auto系统,连基础的语音交互都被用户吐槽“反应迟钝”。

这种摇摆的代价是致命的:2021-2023年销量从2048辆暴跌至1100辆,2024年极星科技成立后销量仅微增至1864辆,相当于蔚来ET5单月销量的1/10。更讽刺的是,极星4在欧洲市场凭借五星安全评级热销,却在中国因“北欧极简设计”被批“缺乏豪华感”,消费者更愿为蔚来的女王副驾和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买单。

二、本土化困局:7位负责人的“死亡循环”

8年换7位中国区负责人,极星的管理层动荡堪称行业奇观。2023年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科技,试图借助魅族线下渠道和Flyme Auto系统破局,却因双方战略分歧在18个月后草草收场。极星科技解散时,重庆工厂原计划投产的极星5仍无下文,本土研发团队从百人缩减至不足20人,核心技术仍被瑞典总部牢牢把控。

这种“总部遥控”模式直接导致产品水土不服。极星4的欧洲版标配热泵空调,而中国版却因成本削减取消,在北方冬季续航缩水30%;欧洲用户热衷的Brembo刹车套件,在中国市场被吐槽“脚感生硬”,但极星却以“保持品牌调性”为由拒绝调整。更致命的是,当蔚来、理想每年推出2-3款新车时,极星近三年仅更新极星4一款车型,产品迭代速度落后竞品至少两年。

三、财务黑洞:366亿亏损与资不抵债的生死局

销量暴跌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财务黑洞。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366亿元,2024年净亏损达147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4000万人民币。截至2024年底,极星总资产40.54亿美元,负债却高达73.83亿美元,资不抵债的窘境让纳斯达克多次发出退市警告。即便李书福注资14亿人民币,也仅能维持半年运营,股价较上市时暴跌90%,市值不足23亿美元,沦为典型的“仙股”。

更严峻的是,极星的全球战略正遭遇关税绞杀。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18.8%关税后,极星2在欧洲售价被迫上涨4.5万元,销量同比下滑22%;美国从2027年起禁售中国控股车企产品,迫使极星将极星3转至美国生产,极星4迁至韩国,极星7落户欧洲,这意味着中国工厂将逐步沦为“配角”。

四、破局曙光?四季度转型的生死赌局

面对绝境,极星将最后的希望押注在四季度的销售模式转型上。内部人士透露,极星计划从直营模式转向经销商体系,试图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但这一策略同样充满风险:当特斯拉通过直营模式建立价格体系时,极星的经销商能否接受“价格透明化”要求?更关键的是,极星7这款定位大众市场的车型,能否在不稀释品牌调性的前提下打开局面?毕竟,欧洲市场的消费者,似乎更愿为“高性能”标签买单,而非极星7主打的“家庭实用”。

这场转型,本质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赌局。如果极星无法在2025年底前实现盈利,等待它的或许不仅是中国市场的退场,更是全球品牌的彻底崩塌。当极星4的尾灯消失在上海前滩的夜色中,留给行业的思考却愈发清晰:在新能源汽车这场战争中,没有“中间路线”可走——要么彻底本土化,要么优雅退场。

互动时刻:极星若退出中国,是战略失误还是市场选择?你认为极星7能否挽救颓势?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