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至境L7增程车背后的百年恩怨:从保时捷的老三轮到通用的第三次试水
夜里十点,楼下小区还在轰隆隆地充电。前两天表弟说想换辆新车,盯上了别克那个新出的至境L7,说是“增程发明者”亲自下场。这话一听就让人心头一紧,这帽子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戴上的。要真较起劲来,这事儿得翻回120多年前维也纳街头去找答案。
小时候家里那台黑白电视坏了,爷爷总说“修电器这活儿,就像给牛拉磨加油,一圈不行再转一圈。”其实早在1900年,有个奥地利小伙费迪南德·保时捷(对,就是后来造911那个),他琢磨着把内燃机和电动机搅合到一起玩。他弄出来的Lohner-Porsche Mixte混合动力车,说白了就是个大号三轮蹦蹦后面拖着发电机。不过当时技术太青涩,只能算实验品。据《奥地利机械史料》记载,那台Mixte一年只造出四五辆,还都是贵族买去炫耀门面的。后来有学者考证过,当年皇室花的钱比现在买劳斯莱斯还肉疼。
你要问这算不算增程?老费自己估计都没想那么远,他更关心怎么让姑娘们坐上自己的敞篷马车。但这个念头倒是种下来了——油和电混搭,以备不时之需。
转眼快一个世纪过去,大洋彼岸风云变幻。2010年秋天,美国底特律雪佛兰工厂灯火通明,一群工程师为沃蓝达首批量产忙得脚打后脑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型增程汽车,比起之前那些半路夭折的小众尝试,沃蓝达好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当时中国媒体也跟风报道了一阵,《汽车之家》编辑专门飞美国拍实测,但售价高得离谱,将近50万人民币,还没有啥补贴政策支持。我记得舅舅那会儿刚换完帕萨特,看见新闻摇摇头:“这价钱,不如直接买俩桑塔纳。”
其实沃蓝达那套技术挺先进:纯电续航+汽油发动机辅助发电。但市场冷冰冰没人理睬。有业内人士回忆,“2012年底全国总共卖出去不到200台”,基本等于炮灰级角色。
时间推到2013年夏天,我正在北京租房挤公交。同事阿豪突然掏出一本杂志递我看,上面写着宝马i3全球上市。一查资料才知道,这货居然塞了一颗摩托车用的小双缸发动机进去给锂离子大块头充电。“开起来像二八大杠装涡轮!”阿豪乐呵呵评价道。可偏偏欧美用户吃这一套,据《德国交通统计月报》披露,i3刚上市半年,有超过半数用户选配了增程模块,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安心跑长途,不怕路边趴窝。不过几年下来随着动力锂升级、快充站遍地开花,那玩意慢慢被淘汰掉——毕竟噪音、抖动全都有点糙味儿。
国内最早搞国产化的是广汽传祺GA5插混版。我大学毕业那会实习恰好在广州,有次部门团建拉我们去黄埔江边烧烤,公司派来的工作用GA5就是传说中的“国产第一款”。结果高速上一踩油门,全员差点以为发动机会散架——加速乏力成梗,被老司机笑称“拖拉机模式”。据当年的内部数据透露,该车型销量一直徘徊低谷,多数还是政府采购撑场面罢了。《南方都市报》甚至调侃:“比出租司机还淡定的提速体验。”
讲真,在新能源补贴政策真正落地前,无论进口还是国产,几乎没哪个品牌靠这种方案赚过钱。哪怕到了2017年,上汽通用推出VELITE 5,本土化改良后价格降了一截,可依旧赶不上主流审美。当初隔壁王叔就看中它省油,但最终还是咬牙选雅阁,说维修方便、保值率高,“关键时候修理厂师傅不会抓瞎”。
有意思的是,从失败中爬起来的人往往最执拗。这一点放在理想ONE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9年底发布会上李想一句“移动的大沙发”,硬生生把30万级七座SUV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初代产品不少细节问题频出,比如冬季北方低温状态下系统报警频繁,可架不住消费者认准空间配置与焦虑缓解双保险。有段时间身边朋友谈起家庭换购,都爱拿汉兰达跟ONE作比较:“同样的钱,为啥不能既宽敞又省心?”反而带火整个赛道,新势力开始扎堆研发自家的“小柴油发电站”。
日子一晃来到2024春末,小区微信群有人晒图,说丰田大众也悄悄搞起增程方案;本以为先驱者已然退隐江湖,却没想到别克憋足劲第三次冲刺中国市场。这回宣传海报上赫然印着四个字:增程鼻祖。不少老工程师私底下打趣,“到底是谁先开的锅?”
我爸年轻时候曾经做过运输队司机,他常挂嘴边一句顺口溜:“破船还有三斤钉,好汉难敌铁布衫。”如今看来,用来形容这些历经沉浮的技术路线倒也妥帖。今年别克至境L7亮相,据介绍采用40.2kWh全新奥特能平台锂包,再配LD3 1.5T专属小引擎。从供应链侧听来的消息,现在主流零部件已经高度本土化,再不像十年前完全靠进口吃饭。而且相关政策明显倾斜,比如部分城市牌照优待、新能源积分奖励等,让厂家底气足不少。一位业内分析师去年接受采访坦言,现在做新能源拼的不只是核心技术,更是生态整合能力和渠道渗透速度。“以前大家抢滩登陆,如今更像围城攻防战。”
不过热闹归热闹,新玩家扎堆入局,也意味着卷王越来越多。从宁波到成都,各种自主品牌、小众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每逢展会必有几款宣称超长续航的新车型登场。本市郊外的一家维修店老板悄声告诉我,现在客户问最多的问题不是动力强弱,而是哪家的售后靠谱、电池质保管几年。他感慨道,“最后拼的是服务,而不是PPT吹牛皮。”
邻居张姨最近搬新家,她孙女天天吵着要坐爸爸的新‘绿牌’上下学。我偶尔帮她提菜顺便聊两句,她感叹时代变化太快:“小时候哪懂什么叫‘绿色科技’,现在连娃娃都会念环保标语。”其实无论是谁第一个造出了什么神器,到最后影响生活方式的,是每一次踏踏实实跑出来的数据,是一家人平安抵家的傍晚灯光,也是那些关于选择与坚持的小故事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奥地利机械史料》《德国交通统计月报》《南方都市报》《汽车之家》等行业公开报道及作者个人经历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