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就知道。
蔚来把那个盈利的时间点,从2025年底挪到2026年全年了。
说真的,一点儿也不意外。
这事儿吧,你不能简单说人家是“战略退守”,搞得好像打了败仗一样。
这更像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之前给自己定了“三个月瘦二十斤”目标的人,在第二个月发现哎呀不行,这得改成“半年瘦二十斤”才科学。
不是放弃,是回归现实了。
你看看他们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其实挺好看的,什么营收、交付量都创了新高。
甚至,他们第一次搞出了正的经营现金流。
说白了,就是账上终于有真金白银流进来了,而不是光出不进。
这信号很重要,说明公司开始具备一点点“自我造血”的能力了,不再是纯靠烧投资人的钱续命。
但好看归好看,离真正赚钱,那还差得远呢。
有个数据我看着都肉疼,上半年算下来,据说他们每卖一台车,还要亏个十万块。
你品品,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像你开个网红咖啡馆,装修、服务都顶配,一杯咖啡卖40块,结果成本要50块。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虽然现在毛利率爬到了13.9%,算是有进步了,但你看看人家特斯拉、理想,那毛利率都在20%上下晃悠。
差距摆在那儿呢。
所以你看,这赚钱的事,真不是光靠一两个季度的漂亮数据就能搞定的。
之前大家算过一笔账,说他们要想在2025年底盈利,第四季度每个月至少得卖出5万台车。
结果呢?
十月份,把所有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全加上,才卖了4万出头。
主品牌蔚来自己,才1.7万台。
这数学题,小学生都会算,根本对不上数嘛。
所以推迟盈利目标,不是李斌想不想的问题,是现实的数字按着他的头让他必须改。
画大饼谁都会,但这张饼得用真金白银烙出来啊。
不过呢,光拆台也没啥意思,咱们得看看他们现在手里还有什么牌,2026年这事儿靠不靠谱。
他们把目标定在2026年,不是随便拍脑袋的。
你看,李斌在会上提了一个点,说3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渗透率已经到18%了。
去年同期才12%。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有钱人开始真心实意地掏钱买高端电动车了,市场大盘在变好,这可是蔚来的基本盘。
再一个,就是他们那个BaaS租电池的方案。
到了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不是减半了嘛。
他们这个方案,因为电池的钱不算在车价里,计税基数就低,能帮用户省下一大笔钱。
这在以前可能感觉不明显,但在大家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这就成了个不大不小的优势。
当然,光靠这些外部环境还不够,关键还得看自己怎么打。
他们现在这个多品牌战略,我觉得思路是对的。
蔚来主品牌,就继续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米其林三星”,负责拔高形象,服务好最有钱的那波人。
新出的乐道,就对标理想,做家庭用户的主流市场,当个“必吃榜餐厅”,负责走量。
还有一个萤火虫,去抢10万块这个级别的入门市场,当个“国民快餐”,用规模换利润。
这个组合拳,有点像一个餐饮集团,既有贵得上天的奢华大餐,也有人人消费得起的平价午市套餐。
这才能把整个市场的用户都给覆盖到。
做高端不是请客吃饭,是真刀真枪地在别人碗里抢肉吃。但只守着高端,量上不去,财务报表永远不好看。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餐饮集团”能不能真的运转起来。
乐道现在看着势头不错,L90成了个小爆款,证明了他们在大型车市场的功力还在。
但明年,他们要连发三款全新的“大车”。
这三款车,就是决定他们2026年是能顺利毕业,还是得延迟答辩的关键。
这三款新菜品能不能成为爆款,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的营收。
挑战也明摆着。
第一,成本。换电站是他们的护城河,但也是个巨大的成本黑洞。怎么在不降低服务体验的前提下,把这个成本压下来,是个大学问。
第二,现金。账上虽然还有三百多亿,但研发新车、扩建工厂、搞市场活动,哪哪都是吞金兽,钱得花在刀刃上。
第三,对手。看看隔壁的理想、小鹏,还有后面一堆虎视眈眈的传统车企,谁都不是善茬。
说到底,从亏钱到赚钱,本质上就两件事:要么让每件商品卖得更贵(提升毛利),要么卖出海量的商品(扩大规模)。
蔚来现在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
一边通过技术和管理,努力降低单车成本,把那个毛利率往上再抬一抬。
另一边,用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新品牌,去冲销量,把规模做起来。
有时候,慢一点,是为了之后能跑得更快、更稳。
把盈利目标推迟一年,虽然听着有点“怂”,但可能是一个更成熟、更负责任的决定。
总比硬撑着到了时间点交不出一张及格的卷子,要体面得多。
如果他们明年那三款车能接上力,把全系月销量稳定在6万台以上,再把毛利率做到18%这个行业公认的及格线……
那2026年整年盈利,这事儿,还真有戏。
话说回来,你觉得他们家明年那几款新车,能复制乐道L90的成功吗?还是说会踩坑?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