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惊现无人出租车! 3公里只收14元,方向盘自己转,比老师傅还稳?
上周五傍晚,浦东金桥的写字楼白领小李用手机叫了辆车。 三分钟后,一辆白色轿车停在她面前驾驶座空无一人。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2025年8月的上海日常。
一、政策开闸:全国首张牌照落地
2025年7月26日,上海甩出“王炸”:向小马智行、百度、上汽等8家企业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出租车运营牌照。 这意味着,方向盘后没司机的车,终于能合法收钱载客了。
上海已开放551.7公里测试道路,364辆无人车跑了两年。 浦东新区(除陆家嘴)全域开放无人出租车,奉贤、闵行紧随其后。 按规划,到2027年,上海L4级无人车载客量要破600万人次。
二、亲测体验:14元买来的震撼
小李的行程全程被记录:手机扫码解锁车门,后排屏幕输入手机尾号,点击出发按钮。 白色轿车汇入晚高峰车流,方向盘自动旋转避开加塞车辆。 8分钟跑完2.3公里,收费14元。
“变道必打灯,遇行人立刻减速,红灯前10米就缓行。 ”小李发现,这车像驾校优等生:不抢道、不骂人、零路怒。
车内设计处处藏心思:前排驾驶舱全封闭,方向盘贴着“请勿触碰”警示条。 后排扶手嵌着红色急停按钮,乘客能随时“掐断”行程。
三、安全博弈:每3辆车配1个“云保镖”
虽然号称无人驾驶,政策规定每3辆车需配1名远程安全员。 在监控中心,这些“云司机”盯着十几块屏幕,遇到突发状况可远程接管。
某次测试中,外卖电动车突然横穿马路,无人车急刹停住。 后台数据显示,刹车力度比人类司机柔和30%。 不过工程师坦言,暴雨天激光雷达可能“眼花”,老城窄巷还需人工远程辅助。
四、价格迷思:跑得越多亏得越狠?
当前无人车硬件成本超50万元,是普通出租车的5倍。 激光雷达和算力芯片占了大头,车顶旋转的“小蘑菇”(雷达装置)单价就够买辆五菱宏光。
更烧钱的是人力。 按1名安全员管3辆车计算,每公里成本4元,而网约车仅2.5元。 武汉试点显示,只有当安全员监管比例降到1:5时,才可能盈利。
五、司机众生相:有人转岗有人倔强
浦东开了20年出租的周师傅,指着后视镜上挂的平安符说:“它们开不了菜市场门口的单行道,也修不了爆胎。 ”他承认,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开出租。
新职业正在诞生。 某监控中心招聘远程安全员,月薪8000-10000元。 要求驾龄5年以上,无重大事故记录。 “比跑车轻松,盯着屏幕8小时,眼药水用得飞快。 ”
六、乘客分裂症:年轻人真香,老年人懵圈
95后上班族王女士举着手机充电线欢呼:“再也不用求司机开空调,后排USB接口管够! ”70岁的张爷爷下车后,对着空驾驶座鞠躬说谢谢,被孙女拍下发上抖音。
社交媒体吵翻天。 视障群体点赞:“终于能独立打车”。 出租车家属发问:“我爸开了30年车,失业了医保怎么办? ”
七、城市进化论:马路正在变“机房”
无人车带来的改变不止在出租车。 临港的自动驾驶垃圾清扫车,每天少排放4吨二氧化碳;外高桥的无人重卡,把集装箱运输效率提升40%;就连抓违停的巡逻车,识别准确率也比交警高3倍。
工程师透露,所有车辆实时上传路况数据。 哪棵树被台风刮歪了,哪条路井盖缺失了,城市“大脑”比居委会大妈更早察觉。
(全文约1800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