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进入法规驱动时代,L3更是服务?

智驾进入法规驱动时代,L3更是服务?-有驾

撰文 | 青竹 编辑|周长贤

“凡是跟安全强相关的,一定是法规驱动;凡是法规驱动的,一定会标准化。”

在上海车展,一位Tier1高层表示。

众所周知的原因,4月16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对车企的智驾宣传进行了明确限制。一时间全行业都在改文案,重新回归「辅助」。

PPT还算好改,有些口齿不灵活的高管,还在驯服自己的嘴巴。或者只能打补丁,“我刚说的都是辅助驾驶。”

有些已经注册商标的,更是焦头烂额。有些比较迟钝的,还在蒙眼开车,小字备注:非公开路面。

那些不迟钝的人,已经体会到了驾驶「智能化」这件事,已经在过去的短短3个月经历了三重变化。

第一重,所谓「全民智驾」整顿行业进度和成本,高速NOA普及,L2大规模上车。车企大规模放弃自研拥抱供应商,定点爆发

这些变化并没有被之后的事件改变。只是一些传播,确实过劲儿了。

第二重,智驾事故对终端心理的影响,对上一波智驾传播的部分消解。行业主流话术向安全诉求的暂时回归。

第三重,法规的介入,明确部分义务和责任,以及可预见监管层面的继续推进。

智驾进入法规驱动时代,L3更是服务?-有驾

例如,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认为,“标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

在他看来,话语体系的统一,可以让行业更看清产品价值,明确ODD 的限制。让智能辅助驾驶回归实用,而不是炫技。

“(炫技)让消费者付出额外的成本,还造成不安全的因素。”

另一层影响是,车企更加务实,看重大规模量产经验的供应商,“靠试错模式已经很难走得通。”

“车企基本不接受半成品,然后再打磨更新的方式了,交付就要一次性交付好,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能面临的不是OTA,是召回。”

从头部主机厂的实际操作来看,他们往往会选择多家有量产经验的方案商。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总裁侯聪看来,这些变化,说明安全是智驾体验的重要组成。

而且从L2向L3跨越,核心是安全。责任归属肯定要非常清晰,ODD的限制要非常明确。

侯聪表示,首先要解决掉足够的长尾问题,其次要考虑功能失效后的冗余和应对,最后需要运营支持,尤其是L4。

“到L3这个层次,车企提供的已经不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无论保险还是事故后处理,需要车企把运营系统做起来。”

此前,于骞透露,轻舟智航提出携手车企和保险公司落地智驾险为用户安全负责。

以下是轻舟智航主创群访摘要:

受访嘉宾: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总裁侯聪

轻舟智航CTO李栋

Q&A

Q:如何理解加上“辅助”这两个字?

于骞:要给消费者讲清楚是辅助驾驶,不要过度宣传。现在能话语体系统一,其实是非常好的事,让行业更加注重产品、安全体验和用户价值。

我们秉承非常务实的产品态度,不求哪哪都能开,但是能开的地方都好开,这是我们的产品策略。因为毕竟不是L3/L4 。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ODD 的限制。

覆盖到90%~95%经常去的场景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去炫技,让消费者付出额外的成本,还造成不安全的因素。

Q:如何平衡智能驾驶的体验感和安全感?

于骞:首先我认为安全不能妥协,智驾安全能力有行业标准,包括各种各样的测试验证,标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

关于体验和成本的平衡,比如30万和非常豪华的车,产品体验肯定有区别,可能在ODD的设计上面,一些功能的要求等不一样。

侯聪:其实安全和体验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因为安全感是体验的一部分,如果这个行为不安全,体验也是不好的。

你问的安全和体验对立,可能是问为了效率,有些(智能辅助)驾驶行为比较激进,存在安全隐患。实际上还是看场景,比较自信的时候,可以做得比较拟人,但还是以安全为前提,它们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

Q:安全会让智驾变得保守?

侯聪:这个取决于场景,防御型驾驶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守性,防御型驾驶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最终还是为了安全,防御型驾驶不代表体验不好。

李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过大量经验积累了非常多的安全场景,然后量产要通过这些安全场景,在此基础上去提升体感,类似于追求效率等等。所以,是要先过这个门槛。

Q:车企选择供应商的逻辑变了么?

于骞: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越来越看重大规模量产的经验。靠试错模式已经很难走得通。

车企基本不接受半成品,然后打磨更新的方式了,交付就要一次性交付好,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能面临的不是OTA,是召回。

所以主机厂对选择供应商会更加慎重,对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非常看重。

起码十万、几十万台的规模才叫真正验证。规模太小了,很多问题暴露不出来。一些重大事故,比较难遇到的场景,可能需要几千万公里积累出来。

Q:如何推动L3的实现?

于骞:不管是L2+还是L2++,现阶段更多还是如何提升L2安全性的问题。真正到L3或L4的阶段,责任归属肯定要非常清晰,ODD的限制要非常明确。要非常理性看待这个事实。

侯聪:首先,要能够解决掉更多长尾问题,无论从算法能力,还是从硬件配置上,需要一定的积累。用户量足够多的时候,才有底气做这件事情。

第二,要考虑功能安全失效情况下的处理,无论是硬件失效还是软件失效,都要有应对方法,还有策略设计。

最后,通往L3、L4还需要运营支持,L4会更明显一些。

到L3这个层次,车企提供的已经不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无论保险还是事故后处理,需要车企把运营系统做起来。

Q:L2到 L3的gap可能是什么?

于骞:最大的 gap 就是 L2 的产品还没有大规模交付事故统计都不好统计。

所以,第一要本着安全的原则,第二要非常广泛的用户交付,起码跨过百万这个坎,才能很好地统计事故率,才能有足够多的覆盖,才能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事,什么地方不容易出事。

当然这新的技术范式、研发也要跟上,包括软硬各种冗余都要跟上。如果没跨过责任归属,就只能叫 L2。

Q:端到端不可解释?

于骞:端到端不可解释,是大家一个短期的认知,其实端到端完全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模型可以输出很多辅助的信息,可以告诉用户为什么这样选择。

比如说,完全可以输出很多中间步骤。甚至可以输出一套为什么这样做的逻辑。

我们时空联合规划这种设计理念,就是要去掉端到端下限低的问题,避免出现以前说的幻觉问题比如现在大语言模型经常出现幻觉问题。当然这也需要数据的积累,通过用户数据的反馈,产品不断地迭代。

Q:世界模型是必要的吗?

李栋:世界模型除了仿真评测,还有数据生成的作用。实地数据多,可以减少对世界模型的依赖。如果没有很多数据,世界模型也训练不出来。另外,世界模型算力要求也特别高。

我们设计了比较smart的方法去降低训练成本,比如基于世界模型的运动模拟。

延伸阅读:
2025智驾乱象:折叠、非共识和安眠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