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汽车所谓“二次创业”的那点事,说白了真让人有点丈二和尚——一头雾水吧,理想ONE这货,靠着增程式那个骚操作,以一己之力杀进了SUV市场,不少人还在纳闷:这家公司怎么突然要往纯电赛道里冲,现在推出MEGA、i8,弄得好像打算和过去的自己撕破脸皮似的,究竟是自毁招牌,还是自我进化,背后的逻辑到底是盘算什么货色?
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问题得慢慢刨开来掰扯掰扯,毕竟只有“看繁花”式地抽丝剥茧,才能搞明白背后的因果走向。
你很难想象,一个曾被称为“增程守门员”的品牌,居然突然间放下增程这块金字招牌,转身投奔了纯电的红海,还不忘大手一挥喊出家庭科技旗舰MPV,然后2025年又把家庭六座纯电SUV排上日程,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许多“理想铁粉”可能都问过:为什么要自废武功?那增程的护城河不是很宽么?是不是公司内部发生了啥?还是纯电真有那么香?
再看外部环境,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天一个样,没人敢说下个季度会轮到谁在台上风光,不变的是每家头部厂商都开始掂量着自己的下一个大动作。
理想敢于在自己最舒适的赛道里突然调头,这胆儿肥得很。
但凡细致地揣摩下企业的公开数据,用户反馈,还有那些让人脑壳疼的现实限制,才晓得转型的原因绝不是拍脑门决定,“背叛”老路,更像是查漏补缺后的自救,也许还是被市场裹挟着走的一条必选之路。
其实从理想最早的试水经历来看,真不是一上来就近乎“偏执”地只盯增程。
2017年时,还叫“车和家”的理想,就搅和过一辆纯电,代号D01,那会儿搁在网约车、出租车领域里搞智能电动化,看起来和新势力其他玩家也差不离。
你要说当时市场格局,那是人烟稀少,又有谁能想到之后电车会这么火?
厂家都在琢磨怎么靠网约车把第一波电动销量做起来,司机想省油钱多赚钱,厂商也好刷渠道,算是趁着“油转电”浪头捞点子。
只可惜没钱,车黄了,公司把有限资金转手给了理想ONE的开发,这车也算低调上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等到了后面理想ONE上市,紧跟着L6、L7、L8、L9的“套娃组合拳”来了个连续暴击,妥妥成了那几年新势力里最快扭亏为盈的赢家之一,也总算给没底气的初创团队缓过劲来。
话说回来,这条路选择得也不容易,毕竟那会儿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起势,但悬在脑门上的两把大刀:“电池天价”和“充电难如登天”,让不少创业者头皮发麻。
电池贵到发指,你想玩电动SUV,没个大电池根本撑不住续航,核算下来,价格没法跟燃油车比拼。
再加上,充电桩、电网这些基础设施都还在“筹备阶段”,用户的“续航焦虑”简直跟失眠一样,不分昼夜地折磨着每个想尝鲜的家庭。
这时候李想的实用主义冒了头,用个小电池玩日常通勤,但长路上加油发电补能,灵活得像带块移动充电宝出门,主打一个“不怕断电,我还能加油”,完美把成本和用户焦虑双杀。
你看那时候的用户心态,买了理想ONE,配置上冰箱彩电大沙发都到位,舒适到家,关键时刻还能靠油箱兜底,不说别的,这安全感是真能戳中不少人的G点。
所以理想ONE那一拨的热销,说是“一炮而红”,也不夸张。
那些既羡慕电动静谧智能,又舍不得放手油箱的用户,被“一步到位”的增程方案拉得妥妥的,帮厂商赚到钱,品牌认知也飞升。
接下来的爆款“套娃大军”相继登场,不仅把高端家庭SUV赛道稳稳地卡进了头部位置,还真让理想陷入一段赚钱如喝水的蜜月期。
综上所述,早期历史时期,增程模式就是理想最优解决方案,没钱就得投最划算的技术,没底气就得抓用户最敏感的痛点,对外说技术壁垒,其实核心是市场策略的胜出。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昨天的正确答案”一到今天就翻车了,这市场风向,说变就变。
再厉害的增程之王,如果不跟着环境动作,那增长天花板分分钟就砸头。在中国新能源浪潮里,增程算个小众市场,理想虽然是头部,但整个蛋糕就那么一块,插混和纯电早已把主流位置占满。
给你看点硬数据,今年7月,纯电车型销量60.7万辆,同比飙了快25%;插混27.8万辆,同比还略微下滑;增程只剩下10.2万辆,同比大跌11.4%。
今年前七个月,纯电销了393.5万辆,同比暴增35.2%;插混187.4万,同比增长25.2%;增程整体不过64.6万,同比增长12.1%。
数据摆这,谁在起飞谁在吃灰一眼见得。
归根到底,增程市场又小又难稳定,玩家少,但只要主力阵营哪家不争气,销量一缩水,整个市场就打哆嗦,理想今年7月销量3万多台,同比直接腰斩,把增程领域拖得惨兮兮。
反观纯电领域气势如虹,各家厂商拼得凶,技术更新也快,用户越来越没时间顾虑补能问题,城市充电桩遍地是。
这差距,折射到技术力和用户选择上,就是纯电越来越香,增程模式的护城河就算再宽,迟早会养不过自己的野心。
你想要做行业20%的市场份额大梦想,靠小池塘早晚憋坏,用户群体天然有限,等于把理想这条“鲸鱼”活活困在鱼缸里,憋坏了怎么办?
当然不能等死,理想这才不得不“自断后路”,要用纯电打开更大的格局。
而这个决策,说直白点,已经不是选答题,而是生存考卷,市场用明晃晃的数字提醒你别装睡,赶紧动起来。
其实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用户也不是傻瓜。
增程模式看似“安全感爆棚”,但实际体验越来越多的用户觉得“不香了”。
开增程车,大家都心疼油钱,老想着当电车用,油箱就是后备能源,谁舍得一年用几回?
买了个增程娃,结果天天给电池充电,拼劲全力不让油机上阵,说好的灵活切换变成“电池小号版纯电”,实际还多花一笔买油箱和增程器的钱。
一旦充电不方便,电车切到馈电状态,动力肉得要命,还伴着燃油机的噪音和卡顿体验,谁不闹心?
朋友们换车时聊起,你看许多增程车主都落得开纯电的心态,早晚想着买个大电池一步到位。
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铺设越来越扎实,补能技术一年一个台阶,补能焦虑减少了,纯电用车优势凸显,增程的魅力渐渐消退。
用车周期上,新能源用户换车频率更快,而且理想的粉丝粘性极高,恨不得全家都用理想,这帮用户一旦有了“增程的尽头是纯电”的想法,下次换车时还不是随手买理想旗下纯电?
等于是靠自己的品牌忠诚度,把增程客户顺利转为纯电用户,这种“内循环”转化效率堪比老中医抓药,市场基础盘刷得妥妥的,再去对标外部品牌,压力瞬间减轻。
路径走下来,理想就是用增程干出名堂,纯电开辟更大版图,理想MEGA、i8顺势杀入,别看转型有点突兀,实际是水到渠成。
讲究“翻篇”还得看这家公司的气魄。
增程模式承载了理想的起家、资金积累、品牌认知和用户粉丝。
但谁都明白,这不是终点。
品牌要做全球智能电动头部企业,纯电才是最终战场。
所以,纯电转型不是“背叛”,而是进化、主动升级。
这时代风口翻得贼快,企业战略原地踏步就会被市场拍成沙滩上的贝壳,理想敢在巅峰开刀,是一种“革自己的命”的勇气。
打破路径依赖,主动跳出舒适圈,甚至不惜丢掉一部分护城河,往更广阔的海域搏杀,这绝不是短视自毁,而是赌未来、赌格局的必经之路。
别的不说,敢于主动转型的企业,比那些死守窄巷不变的品牌,多了几分战略自觉。
毕竟不是谁都能在高光时期“自废长城”,只是为了赢得下一场更远更大的胜利。
市场里的强敌如林,各领域的头部玩家都磨刀霍霍,但你要是不动,最后只能守着日渐狭小的围城自嗨。
理想的二次创业,就像升级打怪一样,哪怕前路不平坦,也得拼一把,毕竟只有勇于转身,才能不被时代落下。
这场纯电新战役才刚刚开局,至于能不能在新赛道干出头,估计得再几年才见分晓。
还有一句大实话,任何伟大的公司战略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节奏、时机、资源储备、用户心智……这些变量才决定最后能冲出多远。
理想的增程辉煌已经成了过往的弹药,纯电第一步走出去,等于用上一阶段的积累,去搏这个时代最具潜力的板块。
也许转型路上会有磕磕绊绊,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大概率还是得留下属于理想的一页。
聊到这,咱也不装专业人士了,馈电焦虑、品牌忠诚、资金壁垒、技术赓续,你怎么看待理想这个突然撞进纯电红海的小转身?
欢迎在评论区畅聊,你觉得这场“自我迭代”,是真勇气,还是冲动?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