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这个名场面,主角是美国百年老店——福特汽车。
就在最近,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面对媒体,一脸凝重又带着一丝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向全世界宣布:
“我们已经找到了和中国车企竞争的法子!”
好家伙,这话一出,全球汽车圈的聚光灯“唰”一下就打过去了。我当时也搬着小板凳,心想这不得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武器”啊?是研究出了核动力电池还是掌握了变形金刚技术?
结果,法利紧接着公布了他的“法子”:
“我们将把一条生产燃油SUV的装配线,彻底改造成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产线!”
???等会儿...就这?
我当时就愣住了。这感觉就像《复仇者联盟》打到最后,大伙都奄奄一息了,钢铁侠说他有最终武器,结果从兜里掏出来一把水枪。
这算哪门子“法子”啊?这不就是“打不过就加入”吗?而且你这加入的姿势,是不是也太慢了点?
我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去深挖了一下福特这波操作背后的故事,结果越看越觉得,这事儿既可悲,又可笑。
首先咱得明白,福特CEO说这话,对他自己来说,那绝对是下了血本,下了狠心的。
为啥?因为福特这种传统车企,就是一头靠“烧油”活着的大象。它最赚钱的业务,比如F-150皮卡、探险者SUV,全都是油车。这些业务是它的现金牛,是它活下去的根本。
现在要把一条赚钱的油车产线,改成一个还在疯狂烧钱的电车产线,这叫什么?这叫“壮士断腕”、“自我革命”。
(福特自家的财报显示,其电动车部门“Model e”每卖一辆车都在巨额亏损,根据其2024年的预测,该部门全年亏损可能高达55亿美元。)
你看,每改一条产线,都是在给自己本就失血的业务再捅一刀。这种痛苦,是咱们这边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从零开始就搞电车的“新势力”无法体会的。
所以,对福特来说,这真的是迈出了一大步。
但问题是,当你把视线拉到全球赛场,这一大步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咱们这边的车企,早就跳过了“油改电”的阶段,直接上的是“纯电平台”。
这就好比,人家已经开始普及高铁网络了,你这边激动地宣布:“我们终于发明了第一台蒸汽火车!”
这…怎么竞争啊?
更要命的是,“改造产线”这四个字,在技术圈其实是个有点尴尬的词,它约等于“油改电”。
啥意思呢?就是你拿一个原本为油车设计的车身结构,硬往里面塞电池、电机这些东西。
这会带来一系列“先天不足”的问题:
空间浪费: 没有为电池专门设计底盘,导致车内空间被挤占,电池也放不了多少。
重量过大: 油车结构复杂笨重,改出来的电车自然也是个“胖子”,续航打骨折。
成本更高: 因为不是最优解,很多地方要用更贵的方案来“打补丁”,成本下不来。
用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你拿一个为台式机设计的巨大机箱,非要往里面塞笔记本电脑的零件。能用吗?能用。但它又大又重,散热还不好,性能也发挥不出来。
反观中国的电车,大多是基于“纯电平台”开发的,一张白纸好作画,怎么合理怎么来,成本、空间、性能从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退一万步说,就算福特砸重金,把产线问题都解决了,能造出不错的电车了。
那也只是拿到了决赛圈的“入场券”而已,真正的搏杀,才刚刚开始。
所以,福特CEO今天说要改造产线,就像一个学渣在期末考前一天,激动地宣布自己:
“我终于买好了笔和橡皮!”
至于书本内容会不会,公式背没背,那都是后话了。
到这咱也就能理解了。福特CEO这番豪言壮语,在我看来,不像是吹响了反攻中国车企的号角。
更像是在面对自家华尔街的股东们,和忧心忡忡的工人们,大声地喊了一句:“兄弟们别怕!我们还有救!你看,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但离真正的“法子”,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家人们,你们觉得,等福特这条生产线改造完,咱们这边是不是已经开始研究会飞的汽车了?来评论区唠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