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打网约车时面对光秃秃的车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门? 或者冬天早上发现车门把手被冻住,只能用热水浇、用吹风机吹? 这些还只是日常麻烦,真正可怕的是,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后,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耽误黄金救援时间。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文件直指近年来因隐藏式、电动式车门把手设计引发的安全隐患。
新规中有一条关键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称:“这应该是在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 ”
隐藏式门把手究竟有多大市场? 数据显示,在今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约为60%。 在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中,这种设计几乎成为标配。
为什么隐藏式门把手会引发如此大的安全担忧? 2024年4月,在山西运城追尾后起火,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延误了车内人员疏散。 2022年,广西贵港发生碰撞后车门锁死,救援人员不得不破窗施救。 早的2019年,美国一起特斯拉Model S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导致救援困难,最终造成人员伤亡。
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导致的车门把手冻结问题尤为突出。 哈尔滨某4S店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因门把手冻结引发的维修案例同比增长65%,单次维修成本高达传统汽车门把手的35倍。 调查显示,超过40%的消费者在首次使用隐藏式车门把手时需用时30秒以上才能找到开启方式。
新国标到底提出了哪些具体解决方案? 首先,它强制要求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 车辆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和内把手,确保在断电后承受至少200牛顿拉力,30秒内手动开启车门。 碰撞后车辆备用电源需维持门锁供电至少3分钟,避免系统完全瘫痪。
标识混乱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新标准规定隐藏式/应急车门把手需使用ISO标准荧光橙色标识,尺寸不小于3厘米×5厘米,夜间可视距离达20米以上,并统一“逃生箭头”符号。 这将终结此前标识位置随意、尺寸过小的乱象。
结构强度要求也大幅提升。 车门把手抗拉强度从150牛顿提升至300牛顿,并新增对车辆时速50公里时的动态碰撞测试。 电动车门把手还需配备压力传感器,遇阻力自动回弹,防止夹手事故。
一些车企已经开始调整设计方案。 大众ID.4采用的两段式门把手可能成为行业参考:第一段采用电控方式开门,继续增加手部力度则会触发第二段机械结构。 一位丰田汽车车身设计师表示:“我们会在隐藏式门把手里面设置机械门把手。 ”
新规建议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并设置了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需在2028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 这意味着车企有1-2年时间进行产品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