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

最近,广州的街坊邻里、办公室的同事们,聊来聊去总绕不开一个话题:摩托车。

这个在广州街头几乎消失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最近好像有了点要“复活”的迹象,一下子就让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

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要解决出行难的大问题了;也有人连连摇头,生怕当年的混乱场面卷土重来。

这道封存了二十多年的“禁摩令”,到底该不该解?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想说清楚今天的事,就得先把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那时候的广州,马路上最常见的风景是什么?

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

那时候,私家车还是个稀罕物,地铁也没现在这么发达,摩托车凭着它灵活、快捷、便宜的优点,成了无数广州人上班、买菜、走亲访友的头号选择。

可以说,那一代人的记忆里,都带着一股淡淡的汽油味和发动机的轰鸣声。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摩托车一多,问题也就来了。

首先是噪音和尾气,很多老式摩托车开起来像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吵得人脑仁疼,屁股后面还冒着一股蓝烟,很不环保。

更要命的是安全问题,当时交通管理还没那么完善,闯红灯、乱变道是家常便饭,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

最让市民感到恐慌的,还是臭名昭著的“飞车党”,两人一车,风驰电掣地从你身边经过,顺手就把你的包、你的项链给抢走了,防不胜防。

这种乱象成了当时的一块城市“顽疾”。

所以,从1997年开始,广州市政府下定决心,开始逐步收紧摩托车政策,核心城区不让走,外地牌照不让进,用一剂猛药来治理沉疴。

平心而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个决策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城市安静了,治安也好了很多。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广州已经从当年的那个城市,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老问题解决了,新麻烦又来了。

当年为了治病开的药方,今天还对症吗?

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堵。

禁了摩托车,人们的出行需求不会消失,于是大量转向了私家车。

结果就是,广州的汽车保有量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到去年底已经超过了350万辆。

路还是那些路,车却多了好几倍,结果可想而知。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每天早晚高峰,内环路、东风路、广州大道,哪条路不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开车出门,本来半小时的路,堵上一个半小时是常态,时间都耗在了路上,脾气也堵没了。

有人会说,可以坐公共交通啊。

没错,广州的地铁网络建设得非常棒,线路多,覆盖广,这一点必须点赞。

但是,你体验过早高峰三号线的体育西路站吗?

那不是在坐车,那是在参加一场“肉搏战”,人贴着人,脚不沾地,被人群推着往前走,能成功挤上车就是胜利。

好不容易从沙丁鱼罐头里解脱出来,一看导航,公司还在一两公里外。

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地铁也爱莫能助。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于是,电动自行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电鸡”,就成了填补这个空白的主力军。

一时间,广州大街小巷都是“电鸡”的身影,它们确实方便,但也带来了新的混乱。

逆行、闯红灯、不戴头盔、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交通事故和充电引发的火灾也时有发生。

为了管住这支庞大的“电鸡”队伍,广州又出了新规定,把电动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在15公里。

这一下,市民们不干了,纷纷吐槽:“这速度,我骑共享单车都比它快!”“送外卖的小哥要是遵守这个速度,估计饭送到客人手里都凉透了。”你看,开车堵、坐地铁挤、骑电动车又太慢,广州市民的日常出行,似乎走进了一个怎么都绕不出去的怪圈。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那个被遗忘的摩托车,又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

清华大学有位叫李稻葵的教授,前不久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他说广州是“生产摩托车却见不得摩托车”的城市。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这话一点不夸张,广州可是咱们国家摩托车工业的重镇,大名鼎鼎的五羊-本田、豪爵铃木这些企业就在广州。

咱们自己家门口的企业,生产出质量顶尖的摩托车,畅销海内外,结果在自己的城市里却不让上路,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讽刺。

李教授还算了一笔账,他说全国范围内的禁摩,可能让我们国家损失了上万亿元的摩托车旅游消费。

这话点醒了很多人。

如今,摩托车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单纯的代步工具了,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好了,喜欢在周末约上几个朋友,骑着帅气的摩托车去郊区兜风,去探索山川湖海。

这种新兴的、健康的消费模式,因为一道禁令就被堵死了,实在可惜。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更重要的是,已经有其他大城市开始尝试改变了。

比如新一线城市无锡,就宣布从今年10月1号开始,允许符合标准的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上路。

他们没有搞一刀切,而是从管理上下功夫,明确了这类车需要上牌、需要驾照、需要买保险,骑车必须戴头盔。

这就给广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只要管理手段跟得上,摩托车并不是不可控的洪水猛兽。

人家能做到的事,广州作为一座管理经验丰富的一线城市,难道做不到吗?

当然,一听到要解禁摩托车,反对的声音也立刻就来了,而且他们的担忧非常有道理。

首先就是噪音和尾气,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安静的老城区,如果放开后成千上万的摩托车涌进来,那份宁静还能保得住吗?

广州或解禁摩托车!禁摩政策将终结,市民出行迎来新选择-有驾

其次是安全,摩托车毕竟是“肉包铁”,速度快,万一驾驶员不遵守规则,很容易出事故。

这些顾虑都必须正视。

所以,现在讨论的焦点,不应该是简单地“禁”或“不禁”,而是如何去“管”。

这考验的是城市的管理智慧。

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精细化的办法,而不是一刀切。

比如,我们可以对摩托车本身设定严格的门槛,只有符合最新国四、甚至欧五环保标准的、噪音小、污染低的摩托车才能上牌。

对于驾照考试,可以增加难度,把好驾驶员的入门关。

在路权管理上,可以分区域、分时段通行,比如在主干道和商业区可以走,但在学校、医院、老旧小区周边就限制通行。

我们有这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GPS定位、电子围栏,完全可以对摩托车进行更智能化的管理。

说到底,老百姓要的,无非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

在汽车太堵、电动车太慢的现实困境下,规范管理的摩托车,或许真的能成为那个打破僵局、找到平衡点的最优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