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靠,真心不少人喜欢,不然也不会盘踞中型MPV销量前六。我倒觉得,它的性价比还真是蛮高的——15万多,买到这款二手,车况还能这么好。
昨天跟修理厂的老李聊了会儿,他说:这批车,基本上一手车,维护得挺到位,行驶8万公里还像新车。一坐进去,细细打量,座椅真皮手感柔软,密封的隔音层用得不少,整车静谧性挺令人意外。你瞧,官网上说,胎噪大点,实地体验,主要高速时会明显点,但日常市区开开,倒也还能接受。
开到路上,感受到它的平顺:E-CVT无级变速箱,油门轻踩一档,几乎感觉不到换挡顿挫,就像坐在溜冰鞋上滑行一样顺畅。其实我对这个混合动力系统挺有兴趣的。一方面,这台2.0升油电搭配比较紧密,换句话说,就像俺家用微波炉和电饭煲可以一起用,一个分工,生活便捷;另一方面,油耗才5.9升/百公里,估算油钱,平均每公里0.06元(这段先按下不表),日常跑几百公里,油钱也是个大头,但你知道,家用多个车的钱,都不是个事。
你会不会觉得,咦,这车的空间挺大的,是啊,座椅布局合理,不管你是带娃出行,还是拉点家务杂货,都是大仓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一大家子全挤在后排,膝盖几乎都不碰着。接受不到的,还是那块中控屏幕,不大,基本够用,但有时候反应慢,快捷操作不那么顺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哎,你们知道,听说这款车的配置很多,但实际用起来,稳定性如何?有人反映,混合系统偶尔会有点跳灯或者突兀的感觉(估算这样的情况,样本偏少),我觉得还是得看保养,看车主平时开车的惯。
我在想,假如让朋友试驾,他可能会觉得,没啥激烈的操控感觉,更适合照顾家庭,日常带娃、买菜很轻松。这也让我反思,合资品牌的门槛,不高也不低,关键还是得看用车场景。开了几天,我倒挺觉得,虽然这些MPV没有啥高操控性能,但稳定性很好。
你有没有好奇,为什么国产的MPV操控就差那么一点?(我猜不太确定,也许是供应链调配上面,技术积累上还差点火候)。供应链这事,就像拼拼乐高,件都得细心匹配,缺一块就整体出问题。这里面,研发也是一环——用成本最低的办法,装出性价比,心里也清楚,不能太折腾。
说到这,我一时没想到一个细节:这车的底盘,悬挂挺稳,但不是特别运动感。家用的更偏向舒适,而非激烈驰骋。你说,要是搞个家用车,要追求极限操控,估计这车不在首选。倒是觉得,这样的设计更符合我带娃,我心疼钱包的逻辑。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购车最难的,是在优惠和价格里找到一个心理平衡点。原价都不算很贵,可折扣、加装、后续保养才是隐藏的花费点。而且,这车价格平稳,市场相对健康,不像某些车动不动就涨价。
也许,很多人忽略了,家庭用车的心其实很重要。比方说:你在选择这个价位,除了油耗、空间、配置,还应该考虑后续维护便捷性。比如:配件供应、维修店多不多,实际驾驶感觉是否顺心。
我有点好奇,究竟是技术瓶颈限制了国产MPV的操控表现,还是消费者对操控的需求低了点?(这猜测不太靠谱,但实际有点可能)。
最后问一句,你们觉得,这类车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每到换代,就悄悄多点黑科技?还是被市场需求牵着走,只能做个家用神器?
出来开车时,窗外的街景没多大变化,但心情倒是被带回了这车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就是那块软软的车门密封条,噼啪响时的感觉,让我觉着:这份细节还在,就是最温暖的慰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