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我们买车,最关心的就是“这油耗怎么样,发动机是合资的吧”,如今比亚迪DM技术已经站上清华大学教材的封面,还一连两次,直接变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名片。有些人可能会问,教科书能上封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事儿背后的意义,恐怕比很多人直觉感知的还要大。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什么东西能登上教材封面?能进清华的专业教材,绝不是随便贴个品牌LOGO那么简单。封面代表的是行业权威、代表的是最新技术,还是赋予后辈工程师们一种努力方向。你想想,多少年以前,当我们翻开“汽车动力系统”教材,看到的全都是丰田、本田那些混合动力技术架构,一代又一代学生、技术人员都要从国外案例“背起”。但如今,那张属于中国企业的技术剖面图成了未来工程师们要学习的范本,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创造”的全面翻身?
这么说,技术到底厉害在哪?比亚迪DM技术二十年磨一剑,真正把插混从以油为主变成以电为主,并且最近一代还加入了“AI赋能”,连动力分配都能靠数据和算法自动优化。2021年,比亚迪第四代DM技术一炮打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敢减法”,直接给发动机架构做减法,以前混合动力的复杂轮系被砍掉,精简后变得极致高效。油电系统的切换不再磕磕碰碰,整车的行驶质感和能耗效率焕然一新。我要是学生,现在上课有点想逃,这一看DM技术的新架构,估计都得扒着课桌问老师“这咱们能不能自己搞出来?”
到了2024年,第五代DM技术上线,核心指标百公里亏电油耗降到2.9L,不少人直呼这油耗是不是算错了,就这水平,汽油车还有什么竞争力?不光如此,它又玩出了AI能耗管理,能自动识别路况与驾驶习惯,调整驱动策略。你天天堵车还是高速开,系统都能自己反应过来,智能调整动力与能耗,这种“懂你的车”,不是纸上谈兵。清华编委会拿到这技术,怎么能不眼前一亮,这下连教材封面都得用比亚迪的技术做“教学样板”。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不是单纯的学术认可。大家往往觉得“上教材只是牛一牛”,但现实背后的深度其实是“市场—技术—学术”三条赛道全线领跑。你看看比亚迪的销量,国内外都是一骑绝尘,2024年上半年卖了211万台。更狠的是专利数,插混相关专利突破2000项,同行业其他品牌都得绕着这个“专利护城河”走。哪怕是“友商”都不得不参考DM的技术思路,自己都压不住心里那个佩服”,技术路径被中国企业定义,这可太罕见了。
你想想,过去我们总说“中国制造是跟班”,谁技术牛,教材里就放谁的案例。比亚迪DM技术两次登顶,其实是国内汽车技术从“模仿”到“原创”的标志性变化。不用追着国外搞“engine swap”了,学汽车的学生们,直接拿国产技术做课业,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骄傲。
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比亚迪能做到这一步?技术其实就两条:肯砸钱,肯死磕。比亚迪这20年,电池、电机、电控都自己搞,别人还在纠结成本,它直接把研发“砸成了信仰”,一家企业成了行业标准制定者。你以为这些专利是“摆设”,其实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有可能改变学生们未来的工作甚至影响全球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逻辑:技术创新到底能不能带动全社会进步?你教材里全是自己的案例,代表的就是创新推动力,这些被教材封面选中的技术,实际是一种“行业信心”。咱们老说“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实最顶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是能让同行都被迫学习你的技术。比亚迪DM技术,不仅让中国成为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也让国内外厂商的混动系统发展,被中国企业强势带节奏。
别以为这只是专家的事情。你今天买的比亚迪DM车型,过几年还能远程升级降油耗,技术创新没让用户多花钱,反倒让体验持续改善。你买的是汽车,背后买到的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的新生态,不管你是不是比亚迪粉丝,这层“技术红利”大家都得分一杯羹。这就好像,你家里突然多了个“高学历亲戚”,逢年过节老把书拿出来给大家讲道理,可这次讲的不是洋品牌技术,而是自己家门口的创新,这种亲切感和自豪感,恐怕谁都能体会。
现在有些问题值得大家琢磨。中国车企能不能“可持续”领跑,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品牌的技术突围,更需要的是整个行业的厚积薄发。清华大学教材的认可,掀开的只是一个新起点,如果后面的国产车企都能像比亚迪这样,从模仿超越到原创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才真的有了世界级竞争力。而且比亚迪的经验也说明一点,哪怕是最难啃的技术,只要给足耐心与资源,一家企业也能把“技术路径”变成全民族进步的支撑。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技术“上了教科书”,还能激励更多研究生、博士以及产业链上的人才——大家都会琢磨“下一个创新在哪里”。汽车工业本身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典型代表,从教材封面到发明专利,再到市场销量,真正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你说这是不是比给老外造个广告还厉害?
可能有些人还不习惯“国产技术做标准”,觉得清华选了比亚迪是不是噱头多于质量?但要知道,这年头不看广告看专利,技术指标、专利数量、落地效果,都要看实际。全球技术标准都在变化,中国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不是“填空题”,而是“命题作文”,比亚迪的DM技术能被行业、学界、消费者共同认可,才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最后绕回开始的问题:登上清华教材封面到底说明啥?如果你是中国学汽车的大学生,看着“自主原创技术”这几个大字,心里应该怎么想?无非就两点:第一,这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技术认同,证明中国企业可以做到全球引领;第二,这是一种动力和责任,下一代工程师不能单纯“照本宣科”,更要去理解和超越这些新技术。
十多年前,中国新能源车只会被拿出来“当笑话”,说好听点是“低价替代”,说难听点就是“山寨模仿”。而现在,比亚迪DM技术两次成为最顶级教材的案例,技术已经步入了“被学习、被模仿”的新阶段。市场销量在创新面前已经不算什么,能够改变未来工程师们的认知,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标准,这才是真正的“教科书级”典范。
所以,下一次你再遇到有人问“国产汽车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不妨反问一句:“清华大学最新教材封面上的技术是谁做的?”这就是咱本土创新的底气,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值得期待的方向。比亚迪DM技术的成功,不只是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汽车人共同的答案。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