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还在造车,奇瑞已经开始给“赛博道士”们渡劫了

讲真,最近的汽车圈突出一个魔幻,感觉所有人都不是来卖车的,是来修仙的。

前脚小米刚用一场发布会把手机圈的闪电战打法复刻到汽车圈,后脚奇瑞的iCAR V23就端着家伙杀出来了。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桌子上的蛋糕给端走了。

那iCAR V23这操作,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还要把你的餐巾纸叠成个花,问你6不6。

这车一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奇瑞这是开窍了,或者说,终于疯了。

这个方盒子造型,简直是典中典。你说它复古吧,它又塞了一堆智能化的玩意儿;你说它新潮吧,它那个圆灯和硬朗的线条,梦回二十年前的越野黄金年代。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一个穿着机甲的道士,一边念着代码一边掐诀念咒,突出一个混搭和不讲理。

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也是车企必须读懂的“品牌玄学”。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赛博道士”们,他们买的根本不是车。

他们是在购买一个“人设道具”,一个可以让他们在朋友圈里完成“人格飞升”的法宝。

尤其是露营这事儿,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大家不是去体验自然的,是去自然里布景的。天幕、蛋卷桌、煤油灯、手冲咖啡壶,每一样都是台词,都是戏。

而车,就是这场戏里最重要的那个背景板。

iCAR V23就精准地踩在了这个点上。它的方盒子造型,简直就是为了拍照而生的。你想想,在秋天那片金黄的银杏林里,停着这么一台莫兰迪色系的方盒子,车窗里倒映着落日,你随手一拍,都不用开美颜,那种“老钱风”混合着“废土美学”的调调,直接拉满。

同行还在造车,奇瑞已经开始给“赛博道士”们渡劫了-有驾

更骚的是,这车的设计师明显是个老网民,他懂。车身预留了分缝,方便你贴膜改色,D柱那个盲窗,简直是天才设计,天然的取景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不就是把年轻人的心思写在脸上了吗?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来给你当拍照道具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把车当成一个巨大的、可以移动的、还能发电的自拍杆,是不是瞬间就理解了这一切?

然后我们再看它那个空间和放电功能,这就更不当人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露营这种事儿的理解,就是花钱找罪受。但当我看到iCAR V23那个3.3kW对外放电功能时,我必须承认,我有点动摇了。

3.3kW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可以一边用电磁炉煮着火锅,一边用投影仪放着露天电影,旁边咖啡机还在工作,甚至还能给哥们的电瓶车充个电。

这已经不是露营了,这是把家里的客厅直接搬到了野外。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过去你玩露营,最大的痛点是能源。要么带一堆死沉的户外电源,要么就得忍受没有电的原始生活。但iCAR V23的出现,直接把这个问题给掀桌了。它告诉你,去他的能源焦虑,老子自己就是个移动充电宝。

这就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当下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我的产品做得比你好一点点,而是直接把你的核心优势釜底抽薪,让你没得玩。

iCAR V23的这个放电功能,就是这么一个不讲武德的东西。它让所有还在纠结“我的车多了两个喇叭”、“我的屏幕大了0.1寸”的对手,看起来都像小丑。

人家都开始在野外涮火锅看电影了,你还在车里听立体声环绕?格局,格局小了啊。

这种感觉就像,武林高手比武,大家都在比谁的剑法更精妙,结果你掏出了一把加特林。

biubiubiu,世界清净了。

而且你再看它的后排一放倒,那个巨大的空间,塞个帐篷桌椅都算常规操作了,狠一点的直接在里面打地铺,开着热泵空调睡大觉。外面是蚊子和冷风,你在车里四季如春。就问你怕不怕?

这简直就是个压缩毛巾,平时在城里开,四四方方一个小可爱。一到周末开到野外,沾水就变大,瞬间舒展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移动道场。

当然,只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还不够,真要上路,还得看硬实力。

智驾和续航,这是所有电车的“天劫”,渡得过就成仙,渡不过就成盒。

iCAR V23标配L2+级别的辅助驾驶,说实话,这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但你得看它用在什么场景。去露营,经常要跑高速和国道,长时间开车真的很累。这时候有个靠谱的ACC和车道保持,能让你省很多心。这就像修仙小说里的“自动寻路”,体验过就回不去了。

不过,真正的核心,还是【反技术崇拜与民粹解构】。

我们总说自动驾驶,总盯着特斯拉那些高大上的技术。但讲真,在中国最复杂的路况,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任何一套智驾系统,如果不能在国道上精准识别出突然横穿马路的大爷,和逆行而来还冲你按喇叭的老头乐,那它的所有参数都是狗屁。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iCAR V23这套东西能不能行,还得拉到城乡结合部去遛遛。

续航也是一个道理。CLTC 500多公里的续航,直流快充半小时。参数很漂亮,是是是,我们都信。但实际跑起来,打几折,才是用户真正关心的。尤其是秋冬季节,开个热空调,续航直接给你一个大惊喜。好在它标配了热泵空调,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但说到底,会买iCAR V23这类车的人,真的在乎那几十公里的续航差吗?

我看不见得。

这就又回到了【品牌玄学与用户信仰】。

他们买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我随时可以逃离城市”的自由感。哪怕这台车99%的时间都在通勤和堵车,但只要那1%的可能性存在,这个钱就花得值。

它不是一台冰冷的交通工具,它是一个情绪的出口,一个现代人给自己造的“任意门”。

所以,iCAR V23这波操作,坏了,菜了,但又坏得恰到好处。它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病症”,然后开出了一副看似荒诞却异常对症的药方。

它用一个方盒子,把年轻人的诗和远方、社交货币、以及那点可怜的逃离冲动,一把子全都给装进去了。

同行看了估计都得哭晕过去,这仗没法打了,人家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跟你竞争。你还在造车,人家已经在卖生活方式,甚至在卖一种信仰。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上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你就懂了。

同行还在造车,奇瑞已经开始给“赛博道士”们渡劫了-有驾

淦,这才是造车!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