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营销反思表象之争与品牌真实力
说到小米汽车,最近网上突然又炸了,雷军连发好几条微博辟谣,大家一时间争得不可开交,其实这背后有个共识营销说辞到底多重要?大家还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品牌力的底子,比表面话术更关键,所以今天我想聊聊营销失误能否左右品牌形象?更深一层,品牌真实力又能不能扭转被误解的舆论风潮?
雷军这次急着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他遇到的困境,很多新势力造车企业也碰到过,然后再看这几年,国内外车企,营销翻车案例一抓一大把,比如特斯拉就被指控过“割韭菜”,奔驰有一回因为“漏油”话术翻车,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风评虽起伏,可产品力却始终是关键话题。
雷军说“好看第一位”,网友们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好看压过安全?雷军又辟谣,“安全是基础”,那是不是自相矛盾?类似的话,吉利、极氪、理想、蔚来都曾讲过,他们表达方式更谨慎,而且遇到危机公关时,往往第一时间拿出事实数据,比如理想的安全碰撞成绩、比亚迪透明公示拆车实验,这类硬核展示,总比喊口号管用。
可见,表象的“第一”说法,很容易被玩梗,也很容易激化网友情绪,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就算喊破喉咙,大家也不会买账,比如早年有家国产车主打“全球零自燃”,结果一台新车就着火,最后连官方账号都不敢互动了,这种案例其实不少,那些靠“第一”撑场面的品牌,都容易陷入虚假繁荣。
小米汽车为什么舆论会有现在这般局面?不单单因为雷军的话术太激进,更是过去半年里,小米车一直处在多重负面缠身,比如辅助驾驶事故,低价机盖风波,还有强制用户付全款引发的大量退订,这一桩桩事件拉开其实更像是连环反应,因为每次爆出一个事,网友其实不是单纯看营销话术,而是把这些事拎出来对比,再好的话术都很难稀释掉焦虑。
有意思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有项调研指出,消费者对车企品牌的信赖,70%来自实际安全表现,包括碰撞星级、售后服务、质量保障,只有不到20%会考虑外观设计话题,剩下10%才在乎营销形象,所以换句话说,营销很重要,可品牌内核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因此,小米汽车真正需要下工夫的,是如何把安全做到极致、服务稳住口碑。
说到这里,还有必要举个例子,比如韩国的现代起亚,当年也陷入过“设计抄袭”和“安全不过关”的舆论危机,他们后来连续三年在美国IIHS和欧洲ENCAP碰撞成绩拿下高分,甚至有两款新能源SUV做到“零燃烧”,于是风评才逐渐扭转,现在在全球销量节节攀升,可见只要产品硬核,哪怕营销翻车,一样能翻身。
倒回来雷军一直钟爱用“最”“第一”这种夸张话术,其实也和小米这个品牌的历史有关,因为小米当年靠极致性价比打下江山,所以他的表达风格也带着点“高举高打”的调子,不过拆穿了说,这些标签很容易被网友带节奏,如果产品力不跟上,很快就会被反噬,苹果、丰田这些国际大品牌,营销口径就一向克制,而且每年专门请第三方做权威测评,拿数据说话,这或许才是顶级品牌的稳健打法。
也不能一味怪雷军,毕竟品牌遭遇周期性危机,这很普遍,只是这一次,小米汽车的一连串事件,让大家对营销说法格外敏感,这背后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信息透明时代,公众耐心下降,社交媒体把任何口误都无限放大,只靠一波波公关来“救火”,最后还是得靠干货赢信任。
营销话术能决定一时风评,可企业要想长期开疆拓土,只能靠过硬的产品和真诚的服务,比如理想汽车最近陷入“刹车门”争议,CEO也没高调喊口号,反而频频放出实验室数据,还请用户实测体验,不少用户反而挺理解,这就说明动态危机公关,也离不开“透明+硬核”这种组合拳。
那回到小米汽车和雷军,这次危机或许会倒逼整个团队更敬畏市场,能经得起硬核质疑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那我们再数字时代,品牌到底该怎么平衡“话术”与“实力”?未来汽车行业,靠营销还是靠安全、品质、透明服务,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