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是增程车的噩梦? 实测结果让人惊掉下巴!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增程车跑高速就是油老虎”的说法吗? 最新实测数据啪啪打脸! 2024年汽车之家在专业高速环道上进行的严格测试显示,多款增程车在120km/h时速下的油耗表现,竟然比同级别的插混车还要优秀。
比如奇瑞星纪元ET增程版实测油耗9.47L/100km,比不少插混车型都低。 理想L6增程版9.98L/100km的成绩也让人眼前一亮。 更让人意外的是,问界M7增程版的11.3L/100km油耗,竟然比搭载三挡DHT插混技术的魏牌蓝山(11.56L/100km)和比亚迪唐DM-i(10.99L/100km)还要省油。
这些实测结果彻底颠覆了“插混高速一定比增程省油”的传统认知。 为什么理论推导和实际测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传统理论错在哪里?
按照教科书式的理解,插混车在高速时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省去了发电环节,应该更省油。 这个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就像直接从A点到B点肯定比绕道C点更近一样。
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汽车在高速巡航时,虽然发动机工作在高效区间,传动系统的损耗不容忽视。 变速箱、传动轴这些机械部件每个环节都在消耗能量。 路面起伏、车速变化都会让发动机无法稳定工作在最佳效率点。
相比之下,增程车就像有个“智能管家”,能够精准控制发动机始终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发电。 虽然多了一道发电环节,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更稳定,整体效率反而可能更高。
技术进化改变游戏规则
现在的增程技术已经今非昔比。 奇瑞星纪元ET搭载的增程器热效率高达44.5%,一升油能发3.65度电。 这个效率水平已经接近顶级混动发动机的水准。
更重要的是,现代增程车的能量管理系统越来越智能。 它们能根据实时路况、驾驶习惯自动调整工作策略,让增程器始终在“舒适区”运转。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知道什么时候该加油门,什么时候该滑行。
理想L6的发动机热效率虽然只有40.5%,凭借优秀的能量管理,油耗表现依然超过了众多插混车型。 这说明软件优化和系统匹配的重要性,有时候比单纯追求硬件参数更关键。
实测数据说话
在汽车之家进行的另一次夏季测试中,深蓝S7增程版以6.08L/100km的亏电油耗位居榜首,领克08 EM-P插混版以6.94L位列第二,理想L6增程版以7.51L排名第三。 这些数据再次证明,技术路线的选择不是决定油耗的唯一因素。
有意思的是,领克08 EM-P虽然被官方称为“超级增程”,本质上还是多档DHT插混结构。 这说明厂商们已经开始模糊技术路线的界限,更注重实际效果。
消费者该怎么选?
面对增程和插混两种选择,消费者应该跳出技术路线的争论,更多关注具体车型的实际表现。 一辆车的油耗高低,更多取决于厂商的技术积累和优化能力,而不是单纯看它用的是增程还是插混。
在实际驾驶体验方面,增程车全程电机驱动,平顺性和静谧性有天然优势。 是在高速巡航时,没有发动机转速的频繁变化,车内噪音控制得更好。
而插混车在急加速等工况下,发动机介入时的顿挫感仍然存在。 虽然现在的技术已经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物理特性决定了电机驱动更平顺。
重新审视“脱裤子放屁”理论
“增程是脱裤子放屁”这个说法虽然形象,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如果这个“放屁”过程经过精心优化,整体效率可能比直接“放屁”更高。
就像现在的火力发电厂,虽然能量转换步骤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优化,最终送到用户家里的电费反而更便宜。 增程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多一个环节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每个环节的效率有多高。
选购建议:看数据不看广告
对于打算购买混动车的消费者来说,最实用的建议就是多看实测数据,少听理论分析。 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的专业测试结果,比销售人员的说辞更有参考价值。
具体到选车时,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真实车主反馈的油耗数据,是高速工况下的表现;其次是驾驶质感的差异,建议亲自试驾体验;最后还要考虑保养成本和可靠性等因素。
不同品牌的技术成熟度差异很大。 比如比亚迪的DM-i系统经过多年迭代优化,已经非常成熟;而一些新势力品牌的增程技术也在快速进步。 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技术路线更好,要看具体车型的实际表现。
随着测试数据的不断积累,消费者能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毕竟买车是件大事,光听理论不够,还得看实际效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