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车跨境贸易中,很多企业开始琢磨一种绕过难关的模式。不是直接卖车给海外客户,而是先把美国那一批二手车拉到上海的保税区,然后经过修修补补,准备出口。这事儿听着简单,但背后藏着不少猫腻。尤其是把车改成租赁模式,直接把租金绑到创业者的收入里,也算是个低门槛创业新途径。
我记得刚开始听他们讲这个概念时,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变相打包贩卖二手车吗?实际上,他们的想法真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这套流程。美国二手车(大部分是年限3到8年的车型)价格其实并不算低,估算保守点,平均一辆车在1万到1.5万美元区间(考虑到不同车况、年份)。过去想进口,只能走传统渠道,很多厂家和中间商都觉得麻烦,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最怕的还是售后服务跟不上。
而现在有人试图用修复做一个二次包装。简单理解,就是先把车带到上海这个桥头堡。修理厂不好意思,只能说是加工点——把基本的维护做得更好点,比如换换滤芯、调整底盘、刷新油漆防腐层。这步,成本大概占了车价的10%左右,基本上是花点钱,把车做成更好卖的样子。这就是修复环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也和一些朋友聊过。有人说:修完的车就像新车一样吗?当然不可能。- 但要比二手车原本状态要强得多。这样一来,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修?难道只是为了让车变得更吸引人?其实不然。很大一部分,还是为了享受税收优惠减少运输风险。特别是在上海保税区,进口关税、增值税较低一些,但如果能把车先做点加值处理,就能避免之后进入海外市场风险。
接着说出口这块。这个企业的核心玩法不是把车卖给海外消费者,而是——租赁给创业者。在东南亚某国,直接进口车会遇到很多问题。零件少、服务难、换得慢——比日本车麻烦多了。中国车的维修源头少,零配件缺货成为死穴。
这就是一个差异点————如果能把车租出去,等到海外市场积累点客户和口碑,再顺便帮他们建立维修体系。用租赁的方式,允许创业者先用车,然后根据实际跑的里程和使用频率扣费。
假设一辆车的每月租金为300美元(估算),如果可以在1年后收回建车、维护的成本,加上税务优惠和租金利润,最终盈利还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比直接卖车更灵活。一些朋友笑着开玩笑:毕竟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门槛还得一点点降低,否则进不去。可是这个租赁+修复模式,似乎分散了风险,也减轻了部分资金压力。
这里我忽然又想到:难道这个模式对海外买家来说,真省事?没细想过,可能还是有送修+保养不规范的问题。很多海外用户对中国车口碑还在观望——毕竟,品牌认知度还不够,进口车更有信任感。但问题是:零件供应链真的完善了吗?毕竟,如果零件断货,再好的车也废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到这儿,我就苦笑。中国车辆在海外抢市场,真的还得靠解决配套问题吧。
理论上讲,日本车有一定优势。零件齐全,供应链成熟。日本汽车也是走出口中国的路线一直很顺畅。某次跟一位维修工聊天,他讲:你看,日系车在咱们这边,除了价格没什么毛病,零件全得挺快。这种可维修性理解起来也简单,就是供应链的平滑。
相比之下,国产车虽然价格更有优势,但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匹配供应链——这东西,就像抓一个漏水的水桶。零件少、保修难、维修点少。
可能有人会反问:这中国企业不是吹这些?实际操作真这么容易?其实不能一竿子打死。因为有个现成的代表:我们看到的一些汽车公司,的确在试图搭建自己的供应链网络,甚至在海外设立仓库。
刚才我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些企业大多还是试水、小范围操作,风险控制还不够成熟。也不是所有车都能出口,像一些特殊车型或特殊配置的车,修复难度会大很多。
说到这里,有个疑问:海外市场对中国车的心结到底在哪?除了品牌认知外,还有维修难、’零件少’这些硬核问题。其实我估算个数字:在一些样本少的案例里,看得出,零件供应链完整度可能只有30%,远不及日本车的80%以上。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朋友买了几辆国产SUV,跑到泰国,后来告诉我:修车太麻烦,零件都得从国内调,快的话得5天。这等待时间一久,就会沦为冷战期。客户体验下降,品牌信任度下滑。
(这段先记下来)别误会,我认为破局的可能性总在的。只是得慢慢来,不是我用几个月就能解决零件供应问题。
说到供货,我倒觉得自建仓库+本地合作可能是未来趋势——像京东一样布局,折腾个两年,慢慢积累客户和服务体系。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铺路。
这么想的话,或许我们还会看到:未来某个拼单或拼供的模式,会在海外萌芽。毕竟,归根结底还是提升零件供应链的速度和稳定性才是关键。
标记下:毕竟很多海外买家只关心两件事——能不能修修得快不快。一旦这个短板解决了,或许还能改善保值率。
对了,你有没有猜过?保值率这个指标,得看使用环境和维修便利度。
像是我曾有个朋友买的国产SUV,刚买两年,折旧率估算可能接近40%左右(以我这儿的市场感受)。但换个国家,情况可能又不一样。
臆测一下:保值潜力,也许和维修网点挂钩,不光是车辆本身。
我还思考过:如果这个模式,能不能变成一种海外集体租车服务?像滴滴出行那样,不光卖车,还能做长租短租。这样一来的话,也许就省去不少修复+二次销售的麻烦。
话说回来,这只是一种猜测,缺少数据支撑(这点很重要,不能盲信所谓行业秘密),不过读者这些模式在拉锯战中会逐渐成形。只是,能走多远?这就是拼战术和耐心的事。
忽然想到:做这行,最大的败笔可能还是过于自信。我曾见过太多创业者,从有钱变成没钱的全过程。而在出口环节,尤其是在修复+租赁等细节上面,似乎还有不少空白。
这让我觉得:未来如果想让国产车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得从零件供应、维修体系、品牌认知三方面打组合拳,否则只是短暂的噪音。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想到点什么,也好像开启了一扇门,我乐意。毕竟,路还长,什么都还在变。
你觉得:减少等待维修的时间,是不是未来最迫切的任务?或者说,我们还能怎么帮海外客户体验到更好的售后?这条路,还得看谁能走得更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