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领域,理想汽车的表现向来出人意料。
比如,当众人都觉得它“缺乏技术”“没什么发展”,在一片唱衰声中,它的汽车销量却位居前列,价格还不低。
当大家觉得它前景光明时,像上个月,理想的销量仍是新势力中的榜首。但突然之间,其市值一天内蒸发400亿,还陷入了调整、裁员的困境……
这实在让人疑惑!理想汽车销量这么好,为什么反而先出问题了?
向一些有经验的司机请教后,他们一句话就点出了关键,其实,我们早该想到会这样。
首先,他们认为理想卖的并非增程技术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理想正是靠增程起步,甚至被誉为增程领域的开创者,怎么会说它卖的不是增程呢?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或许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毕竟增程所谓的“可油可电”这些特点,要是能流行早就流行起来了,根本轮不到理想。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比如,雪佛兰早在2010年就引入了Volt,能耗比丰田的轻混还低。宝马也曾打造过增程版i3,论豪华程度怎么也比理想高。但这些车型都以失败告终。
它们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理想车上的那些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
不管有没有技术含量,这些配置确实让理想一举成名,甚至让车子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别说车主用了之后就离不开,理想自己也没法再回到过去的状态了。
也正因为如此,和理想一同起步的小鹏、蔚来,推出的新车既有跨界SUV,也有轿车。而理想只能从L6到L9,不断重复自己的设计——车子做小了,“三大件”就装不下了!
按照这样的产品逻辑,就算做纯电车,丢掉了增程技术,也没法摆脱“三大件”,于是就有了不伦不类的理想MEGA。
说白了,“三大件”已经从理想的优势,变成了它的负担。
而未来,考虑到激烈的竞争环境,情况会更加不容乐观。
其次,他们认为增程领域的竞争太过激烈
说到这一点,之前做增程的只有理想,轻松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更多车企进入这个领域,消费者难免会犹豫。
如果追求豪华,问界早就占据了品牌的高端市场,理想肯定赶不上。
如果追求性价比,哪吒L就像那种毫无顾忌的竞争者,续航310公里,同样配备冰箱、彩电、大沙发,价格压到16万,简直是在跟理想拼到底。
关键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如果说华为品牌够硬所以价格不低,哪吒价格够低所以不在乎品牌,理想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总还能有一点生存空间。
但是随着老牌车企奇瑞的加入,新势力的优势或许会被彻底终结。
说白了,奇瑞在燃油车时代打拼了很多年,即便刚进入新能源赛道,也能快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普及。
更致命的是,奇瑞也在拼命压低价格,比如星际元ET,一下子定价18.98万——比理想L6便宜6万。
在这样的竞争局面下,仅靠增程这一项,恐怕很难支撑下去。先别忙着失望,靠纯电这条线,或许还有机会躲过一劫。
然而现实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
最后,电车转型进展艰难,落后于同行
虽然早就有说法:“增程的下一款车就是纯电了”,按理说理想转型纯电本应最为积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理想的纯电转型速度太慢。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直到今年3月,理想才推出首款纯电车——MEGA,关键是即便推出了,也没有得到用户的青睐。
由于设计存在缺陷,这款车在上市前就被打乱了宣传节奏,上市后,又因为工艺和技术问题,再次陷入舆论风波。
而且毕竟是理想,还要考虑到:如果只是理想MEGA一款车失败,倒也没什么,但要是影响到后续的纯电新车,麻烦就大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
另一方面,理想纯电产品的设计逻辑也很有意思。
理想打造纯电产品的逻辑,和增程产品差不多——就像L6到L9的套娃模式。
说白了,明年推出的三款纯电M7-M9,也是沿用这种模式。更让人担心的是,套娃的原型还是理想MEGA。
按照这样的产品套路,作为先锋的理想MEGA表现不佳,真让人替后面的几款新车捏一把汗。
总的来说,理想能成为新势力中的领军者,不能说全靠运气,但在产品规划方面,确实相当依赖既定的设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昨天还在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转眼间,那些努力的人已经让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更多的车企进入增程领域,甚至在这个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就算看不惯也没办法。
关键是纯电领域也没有起色,整个品牌就处在“两头不靠岸”的状态——情况有点危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