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

“下班高峰,国内路口的电瓶车像下饺子,国外马路却一辆不见,是人家没钱买吗?”

我第次去东京,晚上十一点从银座地铁站出来,路边停满自行车,一辆电瓶车都没瞧见。第二天赶早班车,站台挤到脚尖离地,列车两分钟一班,直接把住神奈川的同事运到涩谷,人家压根不用考虑“最后一公里”。回国后我立刻冲到北京通州,地铁口离公司还有三公里,公交半小时不来,只能扫辆电瓶车,风吹得鼻涕横飞,那一刻我秒懂:不是国外不想骑,是人家用不着。

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有驾

国内把电瓶车当“通勤救星”,原因是公交真的不给力。统计公报里写得分明,东京地铁300公里,0.8个站点砸在一平方公里里,北京五环外不少地方一公里都见不到一个地铁站,等车时间足够刷完一集短剧。上班迟到扣钱跟割肉一样,谁还敢指望公交?电瓶车五公里十分钟,迟到算我输。公共交通这门课,国外早就交了满分卷,我们还在补考,电瓶车只是临时递来的小抄。

再说路权。国内非机动车道再窄,好歹给留条缝。德国把时速25公里、体重40公斤以上的电瓶车直接算成“轻型摩托”,要牌照要保险要驾照,骑上人行道就罚款500欧,警察真开单,不跟你客气。日本更狠,电动自行车出厂必须焊死限速,想改快?先准备好律师费。自行车却享受VIP通道,柏林马路红色自行车道比汽车道还宽,绿灯优先放行,骑两脚蹬子比拧电门还爽,脑袋被门夹了才去买电瓶车。

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有驾

成本账再算一遍,更扎心。美国二手车均价1.5万美元,普通人两天工资就能加一箱油,郊区公司门口停车不要钱,冬天空调一吹,咖啡一放,比戴头盔挨冻体面多了。欧洲二手高尔夫8000欧就能拿下,年检便宜,保险按排量收,小车比国内保费低一半。电瓶车进口锂电车卖三四千欧,电池坏了换一块就一千,老外一算:我干脆加点钱买辆二手福特,冬暖夏凉还能拉货,面子和里子都有了,电瓶车瞬间不香。

通勤距离直接判电瓶车死刑。国内新城规划密集,住通州到国贸也就十公里,电瓶车来回刚好。洛杉矶、法兰克福那种“郊区睡城”模式,单程动辄三四十公里,电瓶车标称续航100公里,冬天掉电三成,高速再掉三成,中途没地方充,推到路边又冷又危险。自家车库停汽车,一脚油到底,下车就是地库电梯,谁愿意半路找充电桩?电瓶车在国内是短途神器,到了国外就被距离秒杀。

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有驾

环保这顶帽子也别乱戴。国内觉得电瓶车轮子一转零排放,欧洲却盯的是“从矿山到回收”整条链。欧盟新电池法规让厂商出钱回收旧电池,成本立刻摊进售价,一辆车贵出几百欧。自行车从头到尾不用稀土,不烧油也不拆电池,坏了还能当废铁卖,环保署给贴个A+标签,政府再补贴自行车道,电瓶车只能站在商店角落吃灰。消费者又不傻,当然选便宜又省心的两脚蹬。

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有驾

国内电瓶车能火,说到底是“公交没到家、油价有点高、停车还排队”的三重夹击。公共交通一旦补完课,地铁像蜘蛛网一样铺开,公交准点像瑞士手表,电瓶车的存在感立马缩水。真到那天,小区地库全是地铁直通闸机,共享单车排成队,谁还花钱买辆 elektrisches Motorrad 放家里吃灰?我自己肯定第一个把车卖了,毕竟冬天不用挨冻,夏天不用出汗,谁跟舒服过不去。

可反过来看,国外那套“公交+二手汽车+自行车”的铁三角,也不是一天搭成的。东京地铁网是战后60年持续砸钱的结果,柏林自行车道是三十年一寸寸把汽车道啃下来的,美国便宜二手车靠的是成熟拍卖和保险体系。我们步子快,可欠账也多,电瓶车主其实是替城市争取了时间,让公交慢工出细活,让城市规划别乱拆乱改。今天他们冲红灯、挤人行道,看似乱,真实需求就在这。把需求一棍打死简单,把需求安顿好才见真章。

为何发达国家少见骑电动车?-有驾

所以,别急着给电瓶车判死刑,也别神话国外“素质高”。地铁修到河北燕郊、公交发车间隔压到五分钟、自行车道连成片、二手车市场公开透明,电瓶车流自然减少,根本不用谁劝。城市升级是个慢活儿,电瓶车只是过渡的拐棍,等到路铺平,它自己会安静退场。真到那天,你是继续拧电门,还是改刷地铁卡?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