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朋友圈里有人晒出车库的监控截图:一辆极氪001静静地躺在冬夜的水泥地上,车灯还没熄,驾驶席空无一人。
大爷在远处遛狗,狗在对着轮胎撒尿。
有人在评论区问:“这车要不要升级辅助驾驶?”车主回复:“众筹成功了我就上。”一场有关自动驾驶升级的众筹,在无声的凌晨悄然发酵,比起狗尿和车灯,这才是真正的未来气息。
如果你是那个车主,面对手机上的App推送、朋友圈的“众筹码”,会不会也在想:13500元和18500元,该不该交?
你会不会想,这钱交了,是买未来,还是买一场技术的豪赌?
你甚至会计算,自己的“质保”还剩多久,升级一次到底是延年益寿,还是换汤不换药?
极氪的这次操作,像不像一场冷静但不乏悬疑色彩的技术实验?
谁是实验对象,谁又能掌控变量?
极氪汽车最近宣布,为2024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极氪001和极氪009升级辅助驾驶系统,方式是众筹——人够了,升级进行;人不够,钱退回,各走各路。
001的最低门槛是3000人,009则是1500人。
升级内容很明白,核心是用上了NVIDIA DRIVE Thor-U平台,升级到千里浩瀚H7系统。
新系统的标签词很有画面:NZP全域领航、HPA记忆泊车、G-AES障碍物自动紧急转向。
围观者看了直呼“科技与狠活”,参与者则在算计“我的质保怎么算”。
众筹期限定得很长,从2025年11月24日到12月24日,有充足时间让早起的鸟和夜猫子都考虑一轮。
极氪声明,众筹期间随时可退,成功后概不退钱,失败则全额返还。
听起来像极了保险销售的冷静逻辑,甚至带点赌场气质——下注、开盘、收筹、结算、清盘。
我得承认,这种玩法在新势力车企里并不多见。
众筹,本是互联网时代的民间智慧,“你们都想要,那我就做;你们不买账,大家散伙”。
但汽车升级,尤其是辅助驾驶系统这种堪称“第二大脑”的硬件换新,用众筹做“票选”倒像是把技术权力、商业风险和客户的钱,全都明晃晃地摆在桌面上。
从技术视角看,这个升级方案确实有分量。
Thor-U平台是NVIDIA的重磅之作,算力和算法都领先;千里浩瀚H7是极氪重点押注的辅助驾驶系统,理论上能带来行业第一梯队的体验。
“全域领航”这种词,放在五年前还属于科幻小说,现在谁敢说不心动?
但技术的诱惑背后,是现实的冷静:升级不是加个APP,牵涉到硬件更换、系统适配、质保承诺——每一步都像是在医疗实验里给心脏做移植。
只不过,这次实验品是你的车,而你是唯一的志愿者。
价格呢?
13500元起步,不算便宜。
很多人不免会算一笔账:这钱够买半台电动自行车,甚至几次南方的春运机票。
买了升级,辅助驾驶做得好,或许能在高架桥上解放双手,进出商场甩掉停车焦虑;买得不好,烧的钱只为OTA弹出一行“设备不兼容”。
无论哪种,厂商的风险被部分转嫁,用户的期待被放在天平上称重。
我也在琢磨,极氪为什么要搞“众筹”。
按理说,一家有追求的车企,升级旗舰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理应“服务至上”、主动推送。
可众筹的玩法,实质是“试探市场需求”的精明之举。
技术升级本身成本高昂,适配难度大,众筹门槛既是回收部分成本,也是筛选目标用户。
毕竟不是每个车主都愿意当“小白鼠”,更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动驾驶”是刚需。
有意思的是,极氪明文承诺了“升级不影响整车质保”,并且按照剩余质保年限或两年/两万公里提供保修。
这算是吃下了几颗定心丸,但说到底,保修和质保从来不是万能保险。
像我这样常年对着汽车质保条款抠字眼的人都明白,很多问题只在“实际发生”那一刻才见真章。
万一升级后出现难以界定的故障,最终的解释权依然在厂商手里。
质保是护身符,但不是免死金牌。
技术升级,用户体验,商业试探,三者在这个众筹中交汇。
极氪把主动权交给用户,风险也一同转嫁。
你可以说这是新商业文明的试水,也可以说是车企在理智地控制研发投入。
消费者则成了“合伙人”,既享有选择权,也必须承担市场风险。
这种模式,乍看合理,细想却充满悖论:消费者既是“受益者”,也是“赌徒”;厂商既是“创新者”,也是“风险规避者”。
有时我想,现在的辅助驾驶系统,真的能让多少人“彻底解放”?
还是说,辅助驾驶的升级,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叠加”,真正能用的人依然凤毛麟角?
据我身边的极氪车主说,辅助驾驶能用的工况远小于宣传的“全域领航”,城市高峰、农村小路,系统往往会在最需要它的时刻“罢工休息”。
升级得再高端,最终依然要和“现实路况”掰手腕。
一场科技的豪赌,有时输赢不在于芯片,而在于一条忽然窜出的野狗。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自嘲一句。
我的专业是分析证据与推理逻辑,但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依然无法给出绝对的“升级”或“不升级”的结论。
我只能像每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一样,等待那些“提前下注”的用户跑完实验,最后在论坛里写下“升级体验报告”。
到那时,或许我们能看到——辅助驾驶的未来,是否真的值得为它众筹。
究竟是主动赋权,还是技术甩锅?
众筹式的辅助驾驶升级,是未来的常态,还是一场短暂的市场实验?
汽车厂商和用户,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我把问题丢在这儿,每个有兴趣的你,或许都能在新一轮的众筹或者下一次OTA推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未来的路上,科技和人始终在同一辆车里——只是驾驶权,时而在方向盘下,时而在手机上众筹的“同意”按钮后。
你,会按下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