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内车企的天地,简直就像是冰火两重天的映照。
火热的一面,就是账面上的那份光彩夺目。去年,公司收入达到了657.3亿元,比上一年涨了18.2%,这数字看着让人挺振奋。
九月那会儿,交付量一举突破了35500台,刷新了单月纪录。不过,表面光鲜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揪心的巨大亏空。
就在那一份看着挺光彩的业绩背后,实际上浮现出的是224亿元,或者说说也行,230亿元的年度净亏损。
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是,国际一流的资本力量,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竟然直接在美国法院起诉了他,指控涉及证券欺诈。消息一公布,港股的市值当天就消失了超过120亿港元。
这也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这辆外表光鲜亮丽的跑车,到底是靠一台能源源不断“造血”的强大引擎在驱动,还是说它只是靠外部不断输血,燃烧着那快要耗尽的最后一点燃料?
烧钱换不来明天
这家企业一直打着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旗号,为了筑起一道无人能及的“护城河”,他们可是耗费了不少血本。最具代表性的是,那遍布全国的换电站布局。
这个想法听上去挺不错的,三分钟就能换电,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问题。
可是实际情况嘛,确实挺惨的。一座换电站的起步费用就得350万元左右。这么多年过去,这项投入差不多已经花掉了近150个亿。
那又带来了啥好处呢?这些像金块似的换电站,平均每天也就接待个32次左右。
你得明白,内部核算的盈亏平衡线是每天得做满50次。也就是说,大部分换电站其实都还在不停地亏钱。
数据显示,这事儿其实挺让人心凉的,全国能赚到钱的换电站也就不到18%,绝大部分都挤在几个车流量特别旺的大城市里。
这套操作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复制,光换电这一块,去年一年就亏了31.2亿元。
曾经让人自豪的速度优势,随着快充技术迅速发展,也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了。当初考虑的资产壁垒,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片难以摆脱的财务泥潭。
而且呀,那些所谓的“顶级服务”啥的,比如豪华的NIOHouse体验馆、一键充电啥的,撑死了都得花不少钱去维持,行政和运营成本那也是相当高。
把用户体验放在财务状况之上的策略,就像一个无底洞似的,一直在吞噬本来就紧张的资金,还让公司的亏损压力越堆越高。
一条道走到黑的代价
要是说重资产模式拖了公司后腿,那在技术方面,这家伙的“孤注一掷”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市场判断失误。
就在竞争对手们纷纷转向增程式混动,享受着市场的巨大红利时,它的创始人却毫不动摇地坚持只专注于纯电动,绝不妥协。
这么执着,听起来挺有情调,但说到底,市场才是真刀真枪的摆在眼前。
现在,这个三十万以上的SUV市场中,增程式车型的份额已经超出了45%。说起理想汽车,靠着这一路线,2023年就赚了120亿的净利润。
看看这位坚持纯电路线的“卫道士”,付出的代价也挺大的。它在同样价格区间的纯电动车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8%逐步缩减到去年的18%。到2023年,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掉的金额超过13.5万元。
这样的抉择,明显跟市场的主要需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更令人头疼的是,那些公司引以为傲的自主研发实力,好像也开始摇摇欲坠。去年,投入了135亿元在研发上,比小鹏和理想都多不少,可投入了不少钱,可团队的稳定性却变差了。
智能驾驶团队的核心成员,半年时间居然走了7人,连技术规划的首席专家胡成臣也在去年六月底离开了。
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事变动范围,市场报告甚至还提醒说有“研发断层的隐忧”。投入了这么多钱,却没能把技术的领导核心稳住。
可能是主品牌增长遇到瓶颈,让人挺发愁,公司就推出了面向家庭市场的“乐道”和偏向低端的“萤火虫”两款新品牌。
看样子,今年九月的交付数据显示,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小兄弟”的销售总和,已经超出了主品牌“大哥”。
这似乎是在开拓新领域,但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之意。间接说明主品牌在高端纯电市场已经遇到了瓶颈,企业不得不“降低标准”,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就跟他们一直坚持的高端路线撞出了矛盾,变成了一种内心的矛盾,仿佛左右手在彼此搏斗,搞得挺尴尬的。
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悬了
所有宏伟的目标,都离不开钱的支持。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靠外部资金不断注入,才得以一路前行。
从中东那边土豪CYVN到安徽国资委,再到一级市场的19轮融资,总共凑了超过1200亿元资金,才算是勉强撑起了它的运作。
不过,这条资本“命根子”的根基——投资者的信赖,现在开始出现一道道惊心动魄的裂缝。GIC引发的证券欺诈官司,便是最明显的危险信号。
这次起诉的主要内容,就是有人控诉,通过一个叫“武汉蔚能”的关联方,虚报收入、隐瞒亏损,试图误导投资者。
这不挺熟悉的嘛?早在2022年,那会儿美国的做空机构灰熊就曾经放话,指责过类似的事情。
那会儿,公司立马出来否认,还启动了内部检查,但现在GIC的起诉,又把当年的谜团给挂了出来。这不再是个别现象,而变成了一种反复出现的质疑模式。
GIC动手了,这可不是什么小动作。代表着全球一流投资机构直接表达“不信任”,直接打击了公司的信用根基。
消息一出来,股价当天中间一度狂跌超过12%。这对那些靠海外融资过日子的国产车企来说,简直就像掏空了他们的底裤。
信任一旦崩溃,背后透露出的其实是公司那脆弱不堪的财务防线被撕开了一角。
手里握着420亿的现金储备,听起来还算充裕,可一查账面,流动负债竟高达574亿。流动比率仅有0.99,说明连最基本的短期偿债能力都捉襟见肘,亮起了警示灯。
眼下的资金,仅仅能维持两年的开销,按照现在的花销速度,差不多就这样了。这就意味着,“输血”绝对不能间断。
如今,市场的耐心也在迅速减退,资本市场的套路变了,大家不再迷恋那些故事情节,更关心的还是扎扎实实的业绩表现。
年初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品牌连续三个星期都没有挤进新能源销量榜前十名。
这样市场的冷淡,肯定会直接打击到它未来筹钱的能力。烧的钱快过输血的快度,再牛逼的帝国也可能一下子土崩瓦解。
结语
董事长把今年定成了“战略验证年”,想要复制特斯拉2019年那年利润转折点,还喊出了销量翻一番到40万辆、毛利率提高到15%的宏伟目标。不过,光说不练,毕竟还得看实际落实了。
这家企业目前遇到的难题,核心就在于宏大的梦想和实际运营之间的严重差距。靠重资产打造的“护城河”,反倒让自己陷进了财务泥潭里。
孤注一掷的技术策略,把它错过了眼前的市场火爆机会。而对外部资本的过度依赖,也因为信任危机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这三根被寄予厚望的“杠杆”一边想用它们撬动未来的局势,一边也把公司自己弄得摇摇欲坠,陷入了一个极不稳固的危险境地。
今年的“战略检验”,不仅看的是销售额和盈利状况,更是考验这套模式是否还能坚持下去。
它得在保持长期价值和保障短期生存之间,找个全新的平衡点。
用坚实的盈利基础和稳妥的管理,把碎裂的投资者信任重新拼回来。要不然,杠杆一旦失衡,迎来的就只会是一场崩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