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X5L的入门款,现在想要落地不到五十七万,听着挺惊人的。你看,有店直接喊出48万裸车价,首付只要两成就能开走。这价格,真是压得住对手粉丝的喧闹吗?我这一两年一直盯着市场,感觉车价像坐过山车似的。别说宝马,连奔驰、奥迪也都在降价,基本上汽车市场都在放狗粮。
我记得我刚2021年花了70万提的那台X5L,开了两年,蒸发了大概20万的价值。昨天去保养,销售还笑着问我,考虑换新款不?我心里那叫一个堵。你说,白白花了70万,才两年车就变成了白菜价。朋友圈那帮晒车的哥们,集体屏蔽了。群里老车主把昵称改成韭菜编号,有人把行驶证晒到二手平台,标价竟然还比店家收车价高出五万块。留言全都是崩溃的表情。
你知道最近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发现有不少二手车卖家挂出车源,价格都在逐步下调。其实这个现象很正常——供过于求。但就是看着这些价格跌,心里总不是滋味。尤其是那些豪车,比如奔驰GLE,一口气补了15万,4S店还发朋友圈说买贵包退。这时候我心想:这场买买买的游戏,谁真赚了?又有谁在苦苦等待逆转?
你有没有觉得,原本说买BBA是理财,变成了过山车游戏?我确实没细想过,但这么一看,心脏受不了。豪车降价像挤牙膏,谁先松口,谁就赚吆喝。那些早期掏钱的老车主,基本上成为了这场降价的背景板。认了也只能继续开,要不然亏得太惨。大家都知道,那些第一批买车的人,才是亏得最厉害的。后补贴、厂家促销、车价不断拉低,变成了他们血本无归的悲剧。
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车企的研发资料,其实很多新车型的成本都在不断被压缩,就像买零食,利用供应链中的博弈机制,厂家用最优的材料,尽可能抠每一块成本。你说咱们普通消费者,用一台车的成本是多少?不算油钱和保养,百公里里程大概在0.4-0.6块钱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SUV,日常开下来能跑六百公里,油钱就得三百块左右。其实粗算下来,如果车价变成五十万,折算成每公里的养车成本,竟然还挺合理的。虽然听起来有点嫌麻烦,但真没想过如此细节。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奥迪Q7、奔驰GLC,差别还是挺明显的。奥迪Q7底盘偏硬,驾乘偏运动,车身沉稳但运动感不足;奔驰GLC偏舒服,座椅软硬适中。真要说,年轻人喜欢的X5L,一方面是操控感贴近驾驶乐趣,另一方面是品牌溢价的心理。这点事,得说得公道点——其实买车最重要的不是优惠多少,而是那份开出去的快感和满足感是不是在你心里扎根。
但说到心态崩了,我在朋友圈看到的那帮哥们,实际感受都差不多。有人吐槽:都快不敢晒车了,怕别人问我亏了多少钱。有的说:老哥,我去年还花了个大价钱,结果就退出了豪车圈,感觉像陷进泥潭。但我觉得,或许我们都只是被市场的节奏带着走,忽略了其实车只是一种工具,买不买都行。有朋友说:我倒觉得,花30万买台车,心里也踏实。说得在理,毕竟钱在哪,都没快到悬崖边上。
关于二手车市场的那层窗户纸,我还真没细想过。像我旁边的修理工,常说:车不是越新越值钱,反而越新越亏,碰到降价潮,早卖早赚。他们的逻辑简单,那些年头新车贬值快,二手车还逆市升?还是市场供求关系在作祟。估算下来,豪车的保值率,短时间都在70%左右,但一旦降价行情一起来,保值率就蹬一下掉到60甚至更低。
这种涨涨跌跌,也有心理作用——车主的心魔。我也在想,是不是我们太看重面子,或者太在意永远升值的幻想。实际上,车的价值变得很灵活,像橡胶一样弹性十足。这让我觉得,或许真正重要的,是用着安心的感觉。买车这件事,除了价格,心理也得讲条件,否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焦虑。
后面这个问题:你觉得,现在车市的这个价格战,还能持续多久?我猜,不会太久了,毕竟厂家也撑不住长时间泡沫。下一步会怎么走?或许是价格逐步回归理性,但那些前车主的心绪,要怎么调节?这是个问题。
还想问一句,你或许也经历过类似的换车潮——你会怎么选?还是觉得,干脆等个体面的时机再出手?这事,谁都说不好,但就目前明摆着的趋势,不会突然变好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