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欧洲那边突然就炸了个响雷。奔驰,对,就是那个奔驰,说他们搞了台电车,塞了块固态电池,愣是从德国一路开到了瑞典,一千二百多公里,全程没充过电。你以为这就完了?到了地方,车里居然还剩一百多公里的续航。
这消息一出来,好多人就炸了,说真的,我第一反应也是心里咯噔一下。这什么阵仗?450瓦时/千克的能量密度,比现在的好家伙高了四分之一,体积重量还差不多。听着这数据,感觉就像科幻片照进现实了,欧洲这帮老牌巨头,难道真憋着大招,要一个弯道把我们甩回二十年前去?
但你先别慌,真的,这种事儿得坐下来,把里面的道道掰扯掰扯。欧洲车企这回是真把天给捅破了,还是又在放卫星,虚晃一枪?
奔驰这个测试,你说它亮眼吧,确实亮眼。1205公里,到了还剩137公里,这数字往那一摆,好像什么里程焦虑瞬间就没了。奔驰自己家的技术官都跳出来说,这是“颠覆性”的。可热闹归热闹,你得往细了看。这台车,这台EQS测试车,它不是头一回干这事了,上半年它就跑过一千公里。这次的一千二,感觉更像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往前挪了挪,不是那种从0到1的惊天巨变。
而且,更要命的短板藏不住。这次试验,直接暴露了它在天冷时候有多脆弱。零下十度,就这么个天儿,那块吹得神乎其神的“神仙电池”,快充功率直接从设计的350千瓦掉到了280千瓦,整整缩水了两成。这就说明什么?说明这东西从实验室里的漂亮数据,到咱们老百姓能开着它冬天跑东北、夏天闯海南,那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说白了,奔驰这么着急忙慌地把数据往外扔,就是想给你一种“固态电池明天就上车”的错觉。但实际上呢?他们也卡着呢,从技术到产品那一步,死活迈不过去。这也不是奔驰一家的问题,是整个欧洲车圈都头疼的死结。
其实啊,这种“狼来了”的戏,咱们见得还少吗?几年前,唱这出戏的主角是丰田,那调门,比现在奔驰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那时候的丰田,那叫一个不可一世。仗着自己布局早,手里捏着一千三百多个固态电池专利,前后砸了一万五千亿日元进去,底气足得不行,张口就说自家的技术“领先中方二十年”。日本媒体那更是锣鼓喧天,搞得好像只要丰田老爷子一点头,全世界的电车都得靠边站。
结果呢?现实一巴掌扇过来,又响又亮。丰田原来说2026年量产,后来拖,再拖,现在直接给你推到2030年,连个准信儿都没有了。你说为什么?两个字:惰性。
丰田在油车时代太成功了,全球销量冠军拿到手软,这种躺着数钱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人就容易飘。他们打心眼儿里就不想放弃油车这块肥肉,甚至那个丰田章男,还公开出来喊话,说电车这不行那不行,根本没法跟油车比。
就是这种骨子里的傲慢,让他们把新能源发展最宝贵的几年时间,活活给浪费了。等他们一觉睡醒,想爬起来的时候,天都变了。去年,2023年,我们国家汽车出口量猛增了57.4%,一下子就把日本给超了,成了世界第一。
国内的变化你出门看看就知道。十年前,马路上跑的不是德系就是日系,现在呢?你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国产新能源。像什么三菱、铃木,这些当年多牛的牌子,现在在国内基本都找不着影了。日本人这下是真的慌了,可这世界上哪有后悔药卖啊。
那就在欧洲、日本还在为面子和里子扯皮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干嘛?没人出来喊什么“领先二十年”的口号,大家都在牌桌上,安安静静地,一张一张往外甩牌。
亿纬锂能,直接就对外说了,明年,全固态电池就要量产。拿出来的东西,零下20度到零上60度都能稳定工作,第一批能量密度就干到350Wh/kg,还计划着到2028年,体积能量密度要冲破1000Wh/L。
再看宁德时代,那更是重量级玩家。去年就传出来,他们的固态电池研发团队都上千人了。今年更是直接放话:两年内,要把固态电池真正搞到量产。这不是画大饼,人家那个半固态电池,早就装车测完了,良品率92%,宝马的订单都拿到手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不是停在PPT上的,是能变成钱、变成商品的。
除了这些大佬,国轩高科今年也说试验线建好了,开始往量产冲,同步装车测试,“金石”电池的良品率也稳定在90%左右。国内的车企,蔚来、上汽,早就用上半固态电池了,续航一千公里的车,早都不是什么新闻了。
你想想看,如果说一两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只是一个点,那我们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就是一个面。我们真正的厉害之处,从来就不只是一两项技术跑得快,而是我们有一整套能打的生态系统。
你看政策,欧盟还在为电池战略吵来吵去,去年夏天刚发布个什么新议程。我们这边呢,支持政策早就跟春雨一样,哗哗地浇了好多年了。从支持全固态技术研发,到早早地制定行业标准,国家一直在后面托着底。光是去年一年,国家投进去的研究资金就有60个亿左右。这钱花下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全球固态电池的专利申请,咱们国家占了36%还多,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速超过20%,稳稳的第一。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产业链。欧洲车企现在想上马,一回头发现,坏了,电池这块从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生产设备,啥啥都得从头建,好多东西都捏在别人手里。这节奏,怎么可能快得起来?
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我们不光技术不虚你,更关键的是,我们有本事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地、用更低的成本,变成市场上跑的车。
当然了,话也不能说得太满,我们还没到可以躺平的时候。竞争还是很激烈,西方的企业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再不拼命就要被彻底踢出局了。丰田虽然一拖再拖,但还是把2028到2030年定成了量产目标。三星也说,他们搞的固态电池充电9分钟就能到80%,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
对手们都在后面玩命追,这场牌局,远没到结束的时候。我们手里牌好是事实,但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大意。接下来每一步,怎么把手里的技术优势,稳稳地变成规模化的量产优势,这才是决定最后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至于那个所谓的“领先二十年”,听一听,乐一乐就行了,真正的领先,不是靠嘴喊出来的,是一天一天,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