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

今天的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20世纪末的日本汽车工业有多么不可一世。当中国汽车还在蹒跚学步,靠着桑塔纳,捷达,富豪老三样打天下的时候,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日本品牌早已红走全球。就像是印钞机一样,将美系三大巨头压的喘不过气来。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那时候的日本人有多么自信和骄傲?一个小小的东京车展,就能在日本工程师脸上看到了技术自信,仿佛他们就是汽车工业的未来。

那时的日本让世界人民都极为惊叹,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居然可以在几十年时间里凭借匠人精神,将自己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最强大国,让开不坏的日本车成为世界共识,这种统治力,让欧美各大汽车企业都黯然失色。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最牛时期的日本汽车有多厉害?当年我们汽车产量还刚过百万辆时,日本本土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大关,一时之间,全球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台是日本汽车。

丰田章男的父亲丰田章一郎掌舵时,丰田一家企业利润,就超过底特律所有汽车企业的总和。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那时候的日本汽车凭借着强大的科技性能以及高超的发动机热效率全球领先,日本还拥有混动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更是让对手绝望。

而那时候的中国却刚刚改革开放不久。面对日本如此强大,就给一些人种下了日本不可战胜的思想,甚至认为,我们的汽车工业永远不可能拼得过日本。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有些唱衰者表示,我们就算拥有再大的市场规模,也不可能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上超越日本。

幸运的是,不是所有中国汽车人都是这样。我们从1992年开始定下了新能源汽车优先发展的基调,并最终出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突围路线。

现在再看看日本汽车,曾经的匠人精神和科技树,却在关键的时刻走错了方向。

第一是日本错误的押宝了氢能源汽车理念。当所有国家都在探索电动化的时候,日本本可以借着电池领域的早期优势引领潮流。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但在财阀利益路径依赖以及混动优势延续的幻想共同作用下,日本车企巨头,尤其是丰田汽车,将国家战略资源和技术精英们近乎偏执的压带了氢能源电池路线上。

他们的逻辑就是,新能源汽车非常环保,排放只有水,补能速度也非常快,就和加油站加油差不多,且日本在氢气技术上本来就有一定积累。

日本政府也相信了他们的说辞,这些年对新能源汽车放出了不少鼓励政策,也投入巨资为企业进行补贴,好像下一个汽车霸权仍然是日本的。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可没想到日本错了,错的非常可怕。就像是当年日本在模拟高清电视上的豪赌,最后被数字电视碾压粉碎一样,日本的氢能源汽车,最终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碾压粉碎。

氢能源汽车的缺点就是建设成本太大,安全挑战突出,绿色制氢设备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而中国,美国,欧洲等竞争对手迅速看到了锂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潜力,又看到了充电网络的可扩展性,果断选择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的技术,并依托全球这个广大的市场,变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产业地位。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日本又该怎么办呢?丰田章男只能在全球各大论坛上不断痛斥电动汽车被过度炒作氢能源汽车才是未来,却完全看不到中国汽车已在2023年销量火箭般蹿升。

此时的日本如梦初醒,但是晚了。他们在纯电动车领域中几乎没有什么积累,再加上船大难掉头,导致工业链整合困难,新出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没有太大优势,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特斯拉打的溃不成军。

还有,日本的供应链优势也正在崩溃。日本汽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紧紧围绕在丰田等汽车巨头之下,形成了封闭的金字塔式供应链体系。但这套体系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中显得笨拙而低调。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中国则凭借更开放灵活且成本更低的本土供应链,尤其是电池,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智驾领域,形成了对日本金字塔式供应链的降维打击。

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市场占有率已让松下集团黯然失色。更致命的是,包括日本自己在内的很多汽车零部件巨头,也都在成本压力下纷纷来到中国投资建厂,甚至将研发中心也迁到了中国,又导致日本本土工业链加速空心化,动摇了日本产业的根基。

而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后汽车工业迅速崛起,也是因当时美国的对日策略。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美国的策略一直都非常明确,美国是要训犬,而不是为了培植一个对美国来说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当日本汽车80年代开始攻击美国市场时,美国立刻将狗链收紧,强制出台了自愿出口限制,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打击日本出口竞争力,煽动民间民粹情绪打砸日本汽车。

由此导致日本企业面临非常艰难的局面。依赖中国市场才可生存下去,可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又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可以说,现在日本就站在十字路口上,如果选边站队错误了,失去的将比广场协议还要可怕。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日本本土市场又开始萎缩,2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苗头,国内汽车市场消费持续萎缩,新车销量连连下降,年轻人对拥有私家车的兴趣大减。

重要的是,日本僵化的政商体制和既得利益集团严重阻碍了改革和创新,导致日本汽车产业难以发展。

汽车产业还深受终身雇佣制残余论资排辈等影响,对传统燃油车利益集团投鼠忌器等问题现状的困扰,导致在新能源的浪潮中反应慢如蜗牛。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虽然日本也提出了电气化目标,但其决心和力度相比美国,欧洲和中国来说实在是太差了。

于是直接带来了以下的恶果。

日本汽车的市场份额暴跌,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已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过半份额,欧洲本土品牌也在奋力追赶,而他们抢占的市场份额偏偏是日本退出来的。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日本汽车的利润率下滑,竞争力衰退,电动化转型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日本车企的巨额利润正在快速消耗,缺乏爆款电动车导致品牌溢价下降,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

比如最近火爆的日产N7,明显就是加大促销力度下的产物。如此具有性价比的日产N7,日产又能赚多少钱,不是赔本赚吆喝就算不错。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日本的高端人才也出现了信心问题,大量顶尖人才外流到中国。美国企业中企业内部士气低落,曾经的工匠精神光环,在新时代技术浪潮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

年轻的日本汽车工程师们已经极其绝望,甚至和在东京大久堡公园亭亭玉立的女大学生一样绝望。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同是这个被锁死时代下的悲剧主角。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那么,日本汽车还有翻盘的希望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

技术路线上,全球已经形成了新能源的共识,日本在氢能源汽车上的沉没成本,已经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

日本工业链已经完全僵化,想要重建独立且有竞争力的电动化,智能化工业链,成本高昂且需要时间。再加上日本本土市场狭小,就更加难以支撑。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美国只是将日本视为遏制中国的棋子,导致日本持续失血。

中国市场虽大,但本土品牌已占据绝对主导,消费者对日本电动车没啥兴趣,甚至将它们嘲笑为边缘品牌,在如此险恶环境中,日本辗转腾挪的空间几乎没了。

经济学上有个路径依赖和创新者困境的说法,就完美诠释了当今日本汽车的困境。当时的日本汽车成功模式在现在的颠覆式技术改革面前,反而成为了他们转型的最大包袱。

科技树点错,内忧外患加剧,日本汽车工业最后的宿命就是灭亡-有驾

日本汽车的命运,不过是日本国家命运在工业领域的投射。它就印证了本文的核心论点,在依附性发展模式下,一旦核心支柱产业被外力打压或自身点错科技术,且内部丧失改革锐气和创新能力,其衰亡往往是注定的宿命。

现在的日本汽车工业的挣扎沉沦,则是其整体国运被锁死后最沉重的一声叹息。科技树点错的代价叠加内忧外患的绞杀,日本汽车最后的归宿,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中缓缓沉没。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