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

琶洲会展中心的灯光总是有点残忍,像是审讯室的冷白色,把所有细节照得一清二楚。

2025年广州车展的首日,安保和展台的机电声交错,脚步声里带着疑问,相机快门捕捉着每一辆新车的“出生证”。

我在展馆边缘徘徊,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展馆数量不再是去年的16个,只剩下14个,商用车展馆直接消失了。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有人在问:“是不是新能源不需要卡车搬运了?”这问题挺有侦探小说的味道,仿佛全场都在等待下一个线索浮现。

假设你是展台工作人员,或者是那些被新势力包围的传统品牌的市场部负责人,这一届车展对你来说,未必只是发布会的红毯,而更像是一次集体压力测试。

展车总数1085台,新能源车629台,占比近58%——这不是“趋势”,而是主流。

甚至有人低声嘀咕:“早就超过国家规划的20%了,明年是不是该改政策了?”在这个数据面前,传统燃油车的阵地像秋后的蚂蚁窝,虽然还在,但随时可能被水淹没。

以旁观者身份,重构这场车展的证据链,最显眼的是品牌的缺席名单——捷豹路虎、特斯拉、保时捷、莲花、雪佛兰、五菱宝骏、捷达、北京现代等等,纷纷缺席。

公众理由多半是销量一般、品牌定位与车展效益不匹配。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但实际上,更多像一种“自我放逐”: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里,谁都不想被当成淹死在展位上的最后一只燃油老鼠。

至于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则干脆多届不来,反正他们的客户去车展也只是顺路拍照,并不买车。

再看主流品牌的“高规格”: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红旗、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等,不仅集体亮相,还在展台面积、车型阵容上争夺注意力,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阵地战。

比如比亚迪再次包下2.1馆,还安排仰望U8应急浮水展示区,腾势Z跑车和仰望U9 Xtreme准备首发。

这些动作背后,是对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精细解读——如果你有点政策研究的经验,能嗅到“政策红利抢跑”的气息。

广汽集团和比亚迪做了上下楼邻居,广汽包下2.2馆,宣布“番禺行动”实施一周年成果,并拿出昊铂A800、全新威兰达等新车。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新领导班子公开亮相,也像是一次集体心理建设。

展台上那些“生态合作”和“自主品牌发展”的口号,听起来像公司年会,但在车展现场,被新势力的冷漠和竞争压力冲刷得只剩下“生存本能”。

有趣的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展台首次独立参展,还可能带出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新品牌启境。

问界、智界、尚界、尊界、享界等鸿蒙智行五“界”品牌,分散到各个展馆,既像分家,又像五兄弟各自搬出去创业。

对于参展者而言,这些品牌的独立展位更像是一次DNA检测——谁是真的“自主”,谁还在“傍大款”。

吉利银河V900、尚界汽车首次独立展台、iCAR V27、风云T9、星途ET7……这些新车型密集首发,每一辆车的数据和参数,仿佛都在向燃油车贴上“死亡证明”。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而在3.2馆,美系福特与日系丰田,以及自主品牌长安、深蓝、MG、风神杂糅一处。

福特智趣烈马主打“放天性,去野行”,11月18日预售,与哈弗H6L、长城炮、宝马新M3旅行版一同飘在展馆冷风里,像是各自为阵的幸存者。

细节推演到品牌的实际策略,宝马三连发、奇瑞半包展馆、212皮卡新车型,长安马自达被新势力包围,妄图借流量回血。

你会发现,所有品牌都在用“智能化”“电动化”作标签,但内核大不一样。

有些是真技术迭代,有些不过是“蹭热点”,像是刑侦剧里的伪证,短时间能糊弄观众,但逃不过市场的指纹比对。

奔驰展台的表现尤为典型。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带来Vision Iconic概念车,秀出蜂窝式格栅设计,还把梅赛德斯-奔驰300、600 Pullman的经典元素盘点一遍。

这种“象征性遗产保护”有点像家族企业的族谱展示,既要证明自己还活跃,也要暗示“我们曾经很牛”。

只是,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潮水里,这些经典元素更像是老照片,观众围观多,真正下单少。

也有品牌玩起了身份混淆的把戏。

比如尚界汽车和吉利银河V系列在同馆首发,却各自宣称品牌独立,仿佛亲兄弟争家产。

鸿蒙智行则更有意思,五个“界”品牌在独立与齐聚间徘徊,现场像一场家族聚会,谁都怕掉队,但谁都不敢靠太近——毕竟,谁能活到最后,得看消费者“验DNA”的那一刻。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说到消费者,现场人群多了一种“技术考官”的气质。

每个人都在问:“800伏快充,真的有用吗?城市NOA无断点领航辅助,到底能不能用?”你很难从展台的灯光和解说词里得到答案。

更多时候,大家在比拼“谁的AI大模型更强”“谁的驾驶辅助更全场景”,像是算法工程师在逛车展,少了以往的情怀和品牌认同,多了数据和参数的焦虑。

有一瞬间,我几乎怀疑自己来到了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拼图现场”。

所有品牌、车型、技术,像是案件现场散落的证物,拼成一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十四五”收官成绩单。

只是,这成绩单里,既有赢家,也有失意者。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那些缺席的品牌,未必是彻底离场,可能在等待下一波技术更迭;而那些高调参展的品牌,也并非全无隐忧——电池供应链、自动驾驶法规、用户体验,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悬疑点”。

车展现场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今年前十个月,新能源累计销量1294.3万辆,市场渗透率52.9%,远超2025年国家目标。

这种“提前超标”的冷笑话,背后是无数燃油车被遗忘在展馆深处,甚至连参展资格都没了。

行业寒冬与技术春天交错,谁都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知道变化不可逆,还要找点旧时代的慰藉,比如保时捷那没来的展台,和奔驰的蜂窝格栅。

我偶尔会自嘲,像法医一样观察这个行业。

2025广州车展看点,新能源品牌,哪些车企缺席-有驾

每次车展像是对“产业尸体”进行解剖,找到一堆新技术、新理念,还有一堆旧伤和未愈合的创口。

所有的创新都在催促你快点接受现实,但现实总比技术落后半步。

换句话说,这场车展既是新技术的展演,也是旧习惯的送葬。

最后,行业的命题并不简单:智能化、电动化已成必然,但品牌如何在巨变中保住自己的DNA?

技术与市场的追逐,会不会把“创新”异化成一场又一场集体焦虑?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用“证据链”不断追问:在电动化浪潮里,谁是真正的幸存者,谁只是又一个消失在展馆的名字?

如果有一天,所有品牌都只剩下算法和电池,谁还会怀念那个汽油味和机械碰撞的旧时代?

或许,下一个广州车展,就像下一桩未解悬案。等你来,继续寻找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