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新能源车,你以为生活要起飞了?
其实修车的时候,才真正让人体验到“落地成盒”的无奈。
那些广告里一分钟二十万台的大单,真让人觉得未来已来。
可修起车来,分分钟比买彩票还刺激,真叫人想喊一句:这究竟是谁的车啊?
说到维修权,前阵子上海嘉定的事,真是让人一头雾水。
一辆新能源车撞了,车主没走官方流程,找了两位第三方修理师傅帮忙解锁电池。
结果怎么样?
厂家一纸举报,把人送进了监狱,判了六个月。
2024年春天,这事一爆出来,整个新能源圈都炸了。
这就好比你买了台电视,屏幕碎了不许找外面修,必须回原厂。
要不然等着吃官司。
怎么感觉,这买车变成了租车?
车主的钱包出血,心里还得啥都忍着。
有车主说,买车前满心欢喜,买回家以后像是娶了个“管家媳妇”,连厨房钥匙都不给你。
你想自己修,不行。
你想省点钱,也不让。
有时候明明小问题,简单修一下,厂家就怕你动了数据。
怕出安全问题。
究竟是谁在为谁的安全操心,谁又在为谁的钱包发愁?
这年头,养辆新能源车,要是出了质保,维修就像闯鬼门关。
你想去小店修吧,厂家直接一句“质保作废”,让你心里发凉。
你不去吧,4S店排队半个月,动辄几千块,钱包和耐性都在“裸奔”。
而且数据全被厂家“锁死”,外面人根本修不了。
明明你花钱买的东西,反倒成了人家的“掌中宝”,贵得离谱还稀罕得很。
有时候想想,修车这事不就是图个方便和实在?
十几年前老捷达出了点小毛病,路边修理摊三下五除二就好了。
现在新能源车呢,动辄数据加密,修车变成“黑科技”,小修理铺没资质,连螺丝都不敢拧。
难怪有人说,新能源车修起车来跟玩盲盒没两样,拆开才知道有啥惊喜。
问题还不仅仅在这。
新能源市场变化太快,新势力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也有不少“昙花一现”。
一旦厂家说撤就撤,售后和维修说没就没。
你这车一下就成了“孤儿”。
想维修?
没门。
自己动手?
怕被法律追究。
老百姓活成了最会忍耐的群体,买车像抽奖,修车像赌博。
再说价格。
官方解锁电池贵得让人心惊,一些车主质保到期后连去4S店的勇气都没了。
可你敢去第三方?
回头厂家一出手,就让你脱保。
真是左右为难。
市场本来是让人有选择,现在倒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谁还敢说新能源汽车是便民之举?
有人说,安全第一,数据必须封闭。
厂家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可车主的无奈谁来管?
明明花了大价钱,最后成了“看客”。
你说这样合理吗?
谁又能接受买回来的车只能官方“动刀”?
一旦出了纠纷,厂家一句话让你“破产”,车主的权益成空话。
有关专家倒是提出建议,说可以参考保险行业。
保险公司倒了,有同行接盘,客户权益不断档。
新能源车的数据和维修权为什么不能也跟着“随车走”?
可政策没下来,标准也没影,买车的人只能各自祈祷厂商长命百岁。
这不是谁的错,就是老百姓的尴尬。
现在买新能源车,真的是心中没底。
有人调侃,买车像抽盲盒,谁能想到修起来这么麻烦。
维修渠道变成了“独木桥”,谁都怕一脚踩空。
厂家掌控维修权,表面上说是为安全。
其实,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过吗?
过去讲市场有竞争才有进步,现在倒好,全被技术和条款堵死了。
你看手机,安卓系统开放,配件和维修多得很。
苹果封闭,什么都得官方。
车圈也学起了这一套:不让人自己修、不让第三方碰。
到底是怕车主出事,还是怕自己的“蛋糕”被分?
想多了,真抠门。
想要改变其实不难。
买车前把维修政策说清楚,别等出事了才各说各话。
政策上设个“兜底”,厂家倒了还能有别家接盘,没人会心慌。
技术上多开放一点,让有资质的第三方进来,既保证安全,也能让车主货比三家。
这样才叫服务,不是吗?
现在看,新能源修车这事,真是一地鸡毛。
明明技术越来越先进,车主的选择却越来越少。
4S店一家独大,第三方维修生存难。
维修权本该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话事权”。
老百姓买车修车,本该安心。
可现在,怎一个“难”字了得?
网友说得好:“买车容易,养车修车太难。”有人觉得厂家管得严才能安全。
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赤裸裸的垄断。
还说什么“用户体验”?
感觉像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现在连修车都得看厂家脸色,这合理吗?
咱老百姓掏钱买车,最后居然还得被人牵着鼻子走。
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各种声音不断。
有的说新能源车是新时代的象征,高科技确实要管严点。
可问题是,谁心甘情愿只当“待宰羔羊”?
修个车得像做手术,万一医生跑了,病人只能干着急。
你说说,这事搁谁身上不窝火?
有的人还说,市场竞争的意义就在于让大家可以选。
4S店好,没人不认。
第三方要是服务差,谁会去?
可现在,根本没得选。
就像去饭馆,菜单只剩一道菜,还得说“真香”。
谁信?
车主的委屈不是一天两天了。
买车时谁不是奔着新科技、新潮流去的?
结果修车时才明白,所谓的“智能进步”,其实是把你关进了“牢笼”里。
数据在厂商手里,维修权在厂商手里,车主呢?
只能“瞧热闹”。
多少人买新能源车,就是看着环保节能。
可没想到,修车成了最大的污染源——污染了心情。
想便宜点、快点修个小毛病,不行,必须官方授权。
要快要便宜?
没门,得排队交钱。
都2024年了,这样的体验,真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大家都明白,安全的确重要。
可是安全和选择权,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买车时笑得合不拢嘴,修车时哭都来不及。
过去的燃油车时代,修车是小事一桩。
现在新能源车,修车能让你上热搜。
是不是哪出了问题?
说到底,维修权就是消费权。
厂家技术再牛,不能只想着自己。
车主的钱也是钱,心也是心。
现在的“锁”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心却越来越累。
新能源车修起来难于上青天,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服务倒退?
回头再看那个判了六个月的判决。
就因为帮车主解锁电池,两个修理工进了监狱。
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未来谁还敢自己修车?
买车变成了买“枷锁”,修车成了“冒险”。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荒唐?
咱们到底是买了车,还是买了份“束缚”?
厂家说安全最重要,可谁在乎车主的微小心声?
修车成了豪赌,买车成了冒险。
新能源车主,算不算“最惨用户”?
你觉得新能源维修权该归谁?
维修渠道一刀切到底合不合理?
修车变成了“技术门槛”,以后谁还敢买新能源?
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吐槽,咱们一起“拆盲盒”——看看谁才是下一个“中奖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