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

智能汽车,这东西,到底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2025年9月底,山东威海,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夜晚。

家门口停着一辆小米SU7,车主李先生,就在屋内,手机没亮,钥匙也远在屋内。

谁能想到,这辆本应静止的车,竟然自行启动了!

监控画面成了最直接的证人,那辆车,就这么松开了刹车,缓缓前行,险些撞上邻居的车。

这场景,是不是让你脑海里立刻闪过科幻电影的画面?

可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小米客服给出的解释是“可能是误触App”。

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犯嘀咕。

要知道,这车的启动流程,号称需要三重验证,而且,事发时手机根本没被拿起,钥匙也远在屋内。

如此重重关卡,还能“误触”?

这解释,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这起事件,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破了我们对智能汽车的美好幻想,直指其背后潜藏的安全隐忧。

当我们日益依赖算法,将驾驶的控制权拱手相让,我们交出的,究竟是便利,还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风险?

失控的轮子,敲响安全的警钟

威海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莫过于那辆车在无感钥匙已远离超过5米、本应自动断电闭锁的情况下,竟然反向激活了。

这不单单是简单的电子故障,而是整个系统逻辑的崩塌。

试想一下,车主李先生,在深夜光着脚丫子冲出门去拦住一辆正在滑行的汽车,那一刻的惊恐与无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这样的“惊喜”,并非孤例。

今年(2025年)5月,哪吒、吉利银河的App集体“宕机”,导致大量车主被锁在车外,那种焦灼与无奈,可想而知。

更惊悚的,是深圳发生的那起“远程劫车”案。

前车主利用未解绑的账号,竟能在高速上强制熄火后车,最终被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四年刑期。

这桩桩件件,无不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智能汽车的“钥匙”,早已超越了实体金属的范畴,它化身为无形的数据流。

一旦这数据流失守,失控的就不止是车轮,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安全底线。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网络入侵的阴影:智能汽车的“移动炸弹”隐患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飞速提升,它们早已不是独立的机械造物,而是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终端”。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们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设想一下,黑客通过远程漏洞,潜入车辆的控制系统,劫持整车的控制权——这足以将一辆辆智能汽车,变成名副其实的“移动炸弹”。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这绝非危言耸听。

2024年,理想L8 Pro车主侯先生就经历了账号被陌生手机号改绑,车控权限被“盗取”,车辆被迫回到“待激活”状态的噩梦。

即便是老牌车企,如捷豹路虎,也曾因网络攻击被迫停产。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在昭示着,智能汽车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黑匣子”的真相:EDR的数据真相

要揭开威海这起“幽灵启动”事件的真相,车辆的“黑匣子”——事件数据记录器(EDR),或许是唯一的突破口。

这套系统,堪称汽车的“忠实档案员”,它能在车辆发生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详细记录包括车速、油门刹车踏板行程、转向角度、安全带使用情况,甚至远程操控指令等关键数据。

这些数据,在交通事故的司法鉴定中,具有无可辩驳的法律效力,是判断车辆是自主行驶还是被误操作的铁证。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然而,数据的获取和解读,对普通车主而言,往往是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让消费者常常处于被动。

笔者认为,制造商应当主动、透明地公开相关EDR数据,并积极配合权威部门的调查。

这不仅关乎品牌声誉,更是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最基本的道德与法律承诺。

技术革新与安全困境的博弈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隐患,汽车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领域,一项颇具创新的技术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种“电池弹出技术”。

一旦检测到电池发生热失控,该技术能在1秒内将高压电池弹出至3-6米外,其核心目的,是在电池起火爆炸前,将其与车内乘员彻底隔离。

演示视频中,电池被迅速弹出至附近的土坑,并得到及时处理。

当然,这项技术也引发了新的担忧:高速弹射的大质量电池,如何确保不会对周围行人或其他车辆造成二次伤害?

有推测认为,未来该技术或将集成摄像头和雷达系统,以规避潜在风险。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车圈乱象丛生,整治刻不容缓

在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行业生态却饱受乱象侵扰。

部分媒体收钱“吹捧”,没收钱就“抹黑”,粉丝在评论区“唇枪舌剑”,评测机构则靠“编数据”、“买结论”谋利。

2025年5月,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去世”的谣言甚嚣尘上,朱总不得不亲自出镜辟谣,他无奈地表示:“造谣只是一句话的事,辟谣却往往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正因如此,2025年9月10日,工信部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雷霆出击,正式启动了“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这场为期三个月的行动,直指非法牟利、夸大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行业痛点,旨在净化市场环境。

展望未来:技术浪潮中的安全守护

技术进步与安全挑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永恒的赛跑。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便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未来蓝图。

华为的“兆瓦级充电技术”,以全液冷和功率池化架构,大幅提升充电效率与安全性;广汽集团的“高效高功率密度非晶-碳纤维电驱技术”,则让电机更强劲,整车能耗更低。

而比亚迪的“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技术”,更是将驾乘体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0”侧倾、“0”俯仰,甚至能做到“原地起跳”。

此外,量子关联成像、车载高带宽光通信、新能源电池全域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也预示着汽车的未来将更加智能、互联。

2025年9月,小米SU7深夜“幽灵启动”,六部门出手整治车圈!-有驾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智能汽车,作为集人工智能、传感器网络和联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其发展之路,必然伴随着对安全的深层考量。

当“无钥匙进入”成为常态,当车辆能够自主决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违背车主意愿时,如何确保行车安全,将是每一位消费者和每一家车企必须持续面对的终极课题。

您对此有何看法?

不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与我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