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连发微博紧急辟谣:重申“安全高于一切”是小米汽车设计理念

雷军此次连发多条微博强调“安全高于一切”,并非简单的公关回应,而是小米汽车在舆论风口的一次深度战略自辩。

雷军连发微博紧急辟谣:重申“安全高于一切”是小米汽车设计理念-有驾

这次舆论风暴的导火索,是雷军去年一次访谈中“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表述被断章取义,剥离了其完整的语境。

实际上,雷军在谈论产品定义时,是将“好看”作为吸引用户的第一步,而安全则是车辆能够上市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将不同维度的属性对立起来的行为,是网络传播中常见的叙事扭曲。

雷军选择出示2023年底至2024年初的微博“旧账”,意在通过时间线证明,安全理念是贯穿小米汽车研发始终的基调,而非危机后的补救说辞。

例如,他曾详细说明小米SU7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和铝占比超过90%,并以2024版C-NCAP五星等标准为设计底线。

作为行业新入局者,小米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同样严苛的审视。一方面,其销量快速攀升(如前10个月累计销量已超31万辆)对传统格局形成冲击,势必引发更为激烈的舆论对抗。

雷军曾直言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此次辟谣也是对特定竞争环境的一种回应。

另一方面,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议题的敏感性。不同于手机,汽车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生命安全,任何相关争议都可能严重动摇品牌根基。

特别是之前发生过涉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事故,即便责任归属可能不在车企,但也放大了公众对安全性的疑虑。雷军此次喊话,意在修复和稳固消费者对品牌安全的信任。

雷军个人IP曾是小米手机成功的利器,其“厚道”、“亲民”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从单价千元的手机到二三十万元的汽车,商业关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用户对车企CEO的期待,从“朋友”更多转向了“负责的决策者”。当出现产品争议(如SU7 Ultra挖孔机盖风波)或交付延迟时,过往的“人设”反而可能承受更大的反噬压力。

此次回应中,雷军试图在个人形象中强化“严谨工程师”和“负责任企业家”的底色,这可以看作是其IP内涵在造车新阶段的一次必要调整,以适应更重的责任担当。

“安全”是所有车企的立身之本,但对于小米这样的新势力,还需要额外证明自身在整车集成、长期可靠性等传统汽车工业核心领域的实力。

小米试图通过强调投入(如造车支出约300亿)和测试体系(如全生命周期验证)来回应。例如,雷军曾科普其测试覆盖三高等极端环境,小米YU7在量产前进行了长达561天、719万公里的路试。

然而,汽车工业的经验积累需要时间。即便投入巨大,一个新品牌在供应链管理、生产一致性、复杂工况下的系统耐久性等方面,依然会面临传统大厂凭借时间构筑的壁垒。

如何让市场相信其不仅能在智能化上创新,更能守住汽车最基本的安全底线,是小米需要持续解答的课题。

雷军反复强调“安全高于一切”,也是在参与塑造一种行业价值观话语。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安全的内涵已从传统的被动安全,扩展到电池安全、主动安全、数据隐私安全乃至智驾安全。将安全提升到价值观和文化的层面,是新势力品牌寻求差异化、建立信任的重要途径。

这场“安全”公关战,是小米汽车在尝试定义新的行业竞争的方面,不仅仅是参数和体验,更是对生命负责的根本承诺。

然而,价值观的真正落地,远难于口号的传播。它需要体现在从设计、供应链、生产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并经受住时间和复杂市场环境的考验。

#雷军连发多条微博辟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