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困局如何破?

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转型遇阻,能否绝地反击?

作者:车界观察员

7月20日,保时捷官方宣布,亚历山大·波利希将于9月1日接任保时捷中国CEO一职,现任CEO柯时迈将调任集团其他职位。这一人事变动背后,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困局如何破?-有驾

销量暴跌,电动化战略受挫

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同比下滑28%,全球销量也因此下跌6%。曾经的中国豪车市场“宠儿”,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时捷CEO奥利弗·布卢姆坦言,品牌未能跟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尽管早早推出纯电车型Taycan,但缺乏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设计,导致竞争力不足。甚至有消息称,保时捷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暂停在华销售电动车。

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困局如何破?-有驾

本土化不足,节奏掉队

保时捷的困境源于其传统造车理念与中国市场“唯快不破”的竞争法则脱节。中国新能源品牌如蔚来、理想、比亚迪等,以月为单位迭代产品,而保时捷的全球车型开发周期长,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Taycan虽技术领先,但在智能化、本地化服务等方面逐渐被国产车型超越。

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困局如何破?-有驾

渠道收缩,能否止血?

为应对销量下滑,保时捷计划将中国经销商从140家缩减至100家,聚焦一线城市。这一举措虽能降低运营成本,但治标不治本。若无法推出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的产品,仅靠渠道优化难以扭转颓势。

未来出路:深度本土化研发

保时捷中国换帅背后:电动化困局如何破?-有驾

波利希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加速本土化战略。保时捷需在中国建立具备决策权的研发中心,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开发专属车型,而非简单调整全球车型。此外,还需借鉴中国品牌的“新零售”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结语

保时捷的当务之急,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赛道上找回节奏。中国市场不会等待慢行者,留给这家老牌豪车厂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汽车新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