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我们又来到了钱江的智能工厂。上一次来这儿,楼是新楼,但产线并未完成建设,很多设备刚装好没多久,更多是在看图片、听规划,对于智慧工厂的理解也偏抽象,知其然,不太知其所以然。
(厂房很空旷)
但这次不一样,钱江现在已经完成了对整车生产线的搬迁,我们能从头到尾,仔细了解下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对它有个客观的了解。同时也托马来西亚媒体的福,钱江从车库里拖出来一批车给他们试,我们也顺手蹭了几台很“神奇”的新车,骑了一圈。
所以本篇主要分享三个主题:
1、新车体验怎么样?
2、智能工厂怎么样?
3、马来西亚媒体眼里的 QJMOTOR,又是个什么样子?
4、米兰摩展那些车怎么样了?
一、新车体验怎么样?
试驾环节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为了让马来西亚媒体骑个过瘾,钱江干脆把一排车从库里拖到了环线试车场地上,托大家的福,我们也体验了一些很多人都没骑过,甚至是没见过的神秘新车,比如:QJMOTOR版 790ADV/450MT、意塔杰特 450 跨界踏板、国产化中的雪科 450 越野,还有压轴戏——赛 800RS 赛道版。
1、骁800X:粗中有细。
因为这台车本身没想在国内发售,所以它的造型和仪表都称不上精致,如果在国内开卖,整车还需要重新打磨,所以这里我们就简单聊一下骁800X的特点和试驾感受。
轮毂设定是前21后18,而且还配备了电子油门和加热设备,可以说设定上既能满足硬派需求,也能兼顾摩旅舒适性。动力上,在1000-6000转之间,它的动力线性,出力柔顺,给人的感觉很好控制,外加轻量化的车身,大幅度降低了上手门槛。
当转速提升到6000转以后,震动会逐渐增大,动力也会突然增强,拧动油门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有点狂暴的动力体验,这是它和同级别竞品最大的不同。
2、骁450X:另一台川崎 X300。
骁450本质上是沿用骁800X的车架和骑行三角,稍微改了改配套,换了个发动机,做出来的一台中小排量 ADV。我骑上去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车很像川崎 Versys-X 300,骑行感受轻巧灵活,提速柔顺线性。
低扭够用,中段转速往上拉,动力没有惊喜,但也不会心虚,用来跑国道、偶尔压一压烂路,完全够用。对新手来说,它是那种能让你放心进阶的硬派ADV。
3、钱江450越野:真的糙,真好玩。
这次试驾让我印象最深的车有两台,一个是用来压轴的赛800RS赛道版,另一个则是这台正在国产化过程中的钱江450越野。
为什么说它糙呢?因为这台越野现在还处在配套匹配的阶段——雪科原来的整套供应链多在欧洲,现在要一步一步搬到国内来,钱江等于是把一台已经成熟的越野车,从法国工厂拆开,再在温岭这边,找配套,找工程师,把产品在中国重新生产出来。
所以在上车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就是坐垫真硬,后减震也硬,哪哪都不舒服。只是在点火之后,这台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大于失望。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震动,像有人用锤子在敲击发动机一样,这是工程样车常有的粗糙感,只是随着油门拧动,震动会被速度带来的惊喜冲淡,1-3档,240斤的我不用做任何配合,就能实现动力翘头,这种动力输出带来的感觉让人很开心,同时也比我之前骑过的NC450还要好。
4、意塔杰特 450 跨界踏板:样子很帅,操控很好。
前半身是偏跑车的锐利线条,后面则是复杂的机械结构,与跨骑车同款传动,说白了这台车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换装了一台450 AMT发动机,驾驶员完全可以像骑踏板一样驾驶这台车。而且又因这台车的重心很低,油箱+发动机+三元都在车身最下方,所以它的操控也很轻松,你不会耗费力气控车。
唯一的问题在于,意塔杰特这种复杂的结构带来了比同级别跨骑车更沉的整备质量,但450的动力不足以让它产生和外形相符的驾驶感受,除此之外,我暂时挑不出别的缺点。
5、赛800RS 赛道版:一切都是贝纳利的味道。
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说这是国产四缸仿赛的第二座里程碑,第一座是赛600,纵使有万般不是,它也是开山鼻祖,值得纪念;而赛800RS赛道版则与之相反,这台车完全是赛车的坐姿+狂暴的动力,驾驶它的提速感和骑ZX-6R、赛921,没有太大区别,一把油下去就能让人感到心跳加速。
上面这些车都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可惜篇幅有限,这里我们先埋个念想,不在本篇内容中继续絮叨了。
二、智能工厂,究竟智能在哪里?
很多人一听智能工厂,脑子里先冒出来的可能是:黑灯工厂、机器人满地跑、几乎看不到人。但真到了现场,你会发现它也可以没那么玄乎。
本质上,就是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办法,把工人的劳动过程变得更可控,让一台车从图纸走到成品的这条路,少出偏差,尽量做到各个环节的操作完全符合设计需求,而不是差不多就行。
在这方面钱江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是生产过程加强管理。
其次产线方面积极投入新设备。
现在所有零件一进厂,先被送进自动立体仓库,过一遍 WMS 系统——让每个零件都领到一个二维码,等于在钱江这“上了户口”。之后不管是分拣、上线,还是将来追溯,都是围着这串码打转。
它的优点在于:假如哪一批螺栓、哪一批电喷有问题,过去要靠经验和大致到货时间去猜他们被装在了哪批车上,现在则是直接能从系统里把装有问题零件的那几台车揪出来。
同时,这套系统对于售后出入库也有帮助,因为是全自动的,一旦售后需要配件,自动立体仓库也能迅速调取,避免人工分拣的烦恼,同时也能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和以前相比,进步非常大。
物料整理完之后,生产流程又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预装区,大灯+仪表在这会先被装成一个模块,轮组+减震+平叉+链条这些大件也会提前装配好,从单一零件变成一整套零件。等它们正式上线时,主线工位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模块按生产节拍挂上去,而不是一颗螺丝、一根减震地转身找零件。
在生产线旁边,还有一条全自动的流水线,上面有个小车,挂满了摩托车需要装配的其他零件,这个东西就是工程师口中的“一车一料车”,也就是生产的第二部分,本田的生产体系也是这样。流水线上每台车都有自己的专属配料车,工厂提前把所需零件提前配齐,这样出现漏装、装错的几率就会无限趋近于零。
再往后就进入总装线,到了这里,车架先被激光打上一串 VIN,这串号码以后会和整车的一生绑死在一起:在哪条线装的、拧过几次螺丝、出厂前测过几回工况,通通能查得到。
钱江现在把车型生产分成两路:一部分走AGV线,一部分走板链线。
简单说,AGV 就是柔性生产,灵活,精细,适合车型多、批量小的产品;板链负责节拍和产能,就是传统流水线那一套,只不过这次被塞进去了一点新东西。
比如在现场经常能看到“电动扳手+记号笔”的组合。
我在现场咨询了工作人员,钱江用的都是博世定扭电动扳手,扳手和系统联网,每打一枪都会把扭矩记录下来,要是没拧到位,系统直接报警,暂停生产,并对产品进行复检,在老厂是没有这套设备的。
复检通过之后,工人再用记号笔在螺栓头上划一道线,方便后续目视检查。出于好奇,我问了一句:和老厂那套传统线比,新工厂的良品率到底提升了多少?工程师给出的数字是 20%~25%。
这个数字写在文章上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你把它放到一年几十万台车的体量里,这就会成为一个可怕的数字。所以只有先把生产线弄明白,后面才有资格谈“精品车”。
三、马来西亚媒体眼里的 QJMOTOR,又是个什么样子?
试驾结束后,我在休息区和一位马来西亚来的摩托车YouTuber,用豆包翻译聊了会儿天,他给了我一颗糖作为开场,而我翻译的第一句话则是:“在马来西亚大家更喜欢什么车?”
他的回答很干脆:“那边更偏爱小排量,大排量在城市里施展不开。”
聊到中国摩托,他说以前印象真不怎么样,关键词就两个:便宜、质量一般,驾驶乐趣和耐用性都没法跟雅马哈、本田比。但这两年他开始认真玩钱江的车,甚至专门拍了期视频,把 QJMOTOR 拿去和雅马哈正面对比。
结果反而发现:“钱江在很多细节上还不错,动力也比雅马哈出色,毕竟排量更大。”
他最看重的一点是配置:“同级别日系绝对不会给你布雷博、马祖奇,永远都是日信+KYB,这些当然够用,但对我们这种玩车的来说,我已经受够了。”
当然,他也不避讳小毛病——做工、细节还有提升空间,不过这些评价都要额外加上一句:“对比价格,一切都很值。”
最后我问他,如果按影响力给品牌排个名次,中国车在马来能排第几?他的排序是:第一雅马哈,第二本田,第三川崎,第四才轮到 QJMOTOR。位置不低,但差距还在,这既是称赞,也是一种勉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最后,我们再讲一些摩友们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比如——
四、米兰摩展那些车怎么样了?
这次在 EICMA 亮相的 QJMOTOR 新车,原型车全都是莫顿工作室那边做出来的。接下来 QJ 要干的事,就是把它们搬回中国,原样复刻。
具体流程是:先把样车和全套数据运回国内,再按国内标准去梳理配套、做生产线改造和路试验证。官方的说法是——外观能不改就不改,尽量做到你在米兰看到什么,将来在中国就能买到什么。
说到这儿你会不会好奇:请莫顿设计一台车要花多少钱?
这我也问了,得到的回答是:单车设计费是“七位数人民币”起步。
更关键的是,莫顿的脾气有些古怪,设计车这事不是“给钱就行”,而是要看企业和企业之间是不是有渊源、有信任。钱江这次能把他请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收购了贝纳利,并且还和奥古斯塔建立过深度合作。因为有两层关系打底,否则真不一定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把一整套设计和技术迁回国内,还立目标要在一年左右实现量产。
当然,钱江砸这么多钱的目的也很直接,就是要重新做设计,重新梳理产品形象。
之前钱江考虑的都是先把车铺出去,把空位全占上,这是车海战术的逻辑。接下来他们想干的,则是让 QJMOTOR 逐渐长成“自己的样子”:外观要有统一的设计语言,车系要拉开层级,你在马路边远远瞥一眼,大概就能分辨出——这台车,八成是钱江做的。
现在他们手里攒的牌挺多:有意大利那边的设计团队,有 WSBK 和 MotoGP 赛场上积累下来的经验,有智能工厂提供的生产能力,再加上一些来自欧洲和其他地方的“神秘外援”。剩下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揉在一起,变成几台真正能打动人的精品车,摆到用户面前。
如果再过几年,当我们提起 QJMOTOR,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追 921、赛 800RS 赛道版这一类认真打磨过的产品,而不是“车多、型号乱”这几个字,那说明钱江这条从工厂,到赛场,再回到市场的路,算是走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