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IMAX8,这车我也盯着有段时间了。你说1.8万块钱就能拿下?这数字听着让我差点以为听错了,毕竟这车刚上市时官方指导价也远超这个。嗯,先澄清下,这1.8万应该是二手或者库存车的残值,别跟我说新车卖这么便宜,供应链啥的成本压不下来。
我有个老同事买了台IMAX8,四年前第一批到手的。他那会特别自豪,这车块头大,配置确实够用了,跟别克GL8那气场有点对等,说是由泛亚设计团队打造的,车身线条相比老款别克更圆润,耐看。因为是国产,价格下得狠,刚出厂的指导价在13万到18万区间,算是MPV里难得的性价比款。
但这辆车也没那么完美,我帮他整理过信息。他左前门来了一道风阻声,咋折腾都没改善,厂家也坦白告诉他,这结构不改大概率解决不了。发动机排放灯偶尔亮,4S店查了几次也没给明确结果,属于那种故障码时不时跳出来,但指标正常的诡异状况。这个问题,就像车企跟供应链拼杀时被挤出的成本谷底,滤波器或者传感器很有可能是偷工减料了——这哪跟家里用得上心的大众、丰田比啊。这件事让我想起供应链就是个锅炉,少了个螺丝钉或者用料不达标,就算整体装配再精细,也挡不住漏风的感觉。
油耗方面也有点实操数据,老同事说十个油内跑市区能接受,毕竟3米多的车身,载重也大,这数字对于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算正常,甚至算节油,别的同级车八九个油跑起来才怪。毕竟很多人一加速,油耗蹭蹭往上飞,IMAX8这代在调校上应该做了斟酌。
放心,这车开起来舒适度还是不错的。他说悬挂扎实,坐姿挺高,视野很好,反正是个大家伙,家用或者接送孩子都挺合适。讲真,这块头比起别克GL8稍微笨重点,操控没那么灵活,有点老派大块头的味道。和别克GL8比,虽然价格低了整整一半,但差别确实也不止那个价位。布置、内饰用料什么的还是相当国产感,用料扎实但不奢侈。4年下来,没啥大毛病,却也没惊喜,类似买个成熟车系的首代产品,算是实打实的老朋友了。
最近我无意间在论坛看到有人谈想买26款IMAX8,说座椅稍微改进了,下边四五万公里的质保快到头了,体验会不会更好?这也是我想知道,毕竟车企改款往往针对用户反馈,紧盯这些小变动最能感受到研发背后产品力的升级。会不会把当年左前门风动声这个硬伤修掉?(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这个价位和体验之间的矛盾就是国产MPV的现状缩影。拿底盘供应链举例,国外车企有几十年成熟的供销生态,零件严谨、采购有序但成本高,国产早期厂家更像拼装厂,零件选型、供应商考核都在摸索中,也容易出闪失。有人说它是情怀车,没人情怀了,车还得现实点。像我老同事,忍着小毛病不开新车,却说以后不会再选情怀牌,投资回报太慢,毕竟就算小毛病不影响开,但心理防线被打透了。
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发现这款车跟市场上流通的二手别克GL8在保值率上差别挺大,IMAX8大概三年折旧到3成左右,GL8年年都能稳5折,市场接受度和品牌溢价差了不少,这也说明到底啥是真正靠谱的长远选择。同价位下实操体验,IMAX8绝对是能用但没啥惊喜。
我问过一个修理工,他说:荣威的发动机整体结构省油算是投入产出平衡,维修不算难,就是配件时不时掉个链子,这点不能跟合资一概而论。这话挺有意思,维修费虽不是很高,但又掉链子,也就是半路儿的折中。
那买这车的人多吗?估计看样子,街上真没几个运气好的碰见。大街上都被别克GL8霸占着呢,朋友还开玩笑说,IMAX8就是死忠粉和预算有限的救星。其实我也有点好奇,这种败家/节俭两级分化的消费心理,是不是豪车和平价车市场在中国的普遍镜像?
说到这,你有没有想过,真正适合大多数家庭的MPV是不是该被能用和豪华这两个极端之外,找个第三条路?或者,荣威IMAX8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供应链折戟与研发故事没被讲完?我倒是挺想听听你们真实开车体验,尤其是那些走过3万公里以上车主,他们怎么评价这车耐久和细节?一台车最怕的就是表面光鲜,里子生锈,但愿IMAX8别让这样遗憾牵绊了国产大块头MPV的未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