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酒后智驾20公里被查:辅助驾驶不是免责金牌

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智能驾驶的汽车正以120公里时速疾驰,而驾驶座上的人却早已醉得不省人事——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在杭州高速公路上的惊险一幕。当3斤白酒遇上智能驾驶,这场荒唐闹剧背后,暴露了多少人对辅助驾驶的致命误解?

男子酒后智驾20公里被查:辅助驾驶不是免责金牌-有驾

醉驾新形态:高科技包装的老问题

杭州交警查处的这起案件中,33岁的姜某在豪饮3斤白酒后,竟大胆启动车辆智能驾驶功能,自己则在后排酣然入睡。车辆行驶20公里后,因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触发安全机制,最终停在高速车道上。这个堪称"当代醉驾行为艺术"的案例,完美诠释了何为"科技越进步,人性越懒惰"。

警方明确表示,无论是否开启辅助驾驶,只要饮酒后启动车辆并发生位移,就构成酒驾违法。这记法律重拳,彻底击碎了某些人"让AI代驾"的侥幸心理。

辅助≠自动:生命不能托付给L2

当前市面上宣传的"自动驾驶",严格来说都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分级标准:

  • L2级:系统可辅助转向和加减速,但需驾驶员全程监控

  • L4级:特定场景下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 L5级:真正意义上的全工况无人驾驶

车企宣传中"解放双手"的承诺,在现有法律和技术框架下仍是镜花水月。就像那位开启辅助驾驶却遭遇事故的陈某,过分信任系统导致未能及时接管车辆,最终承担全责。

三重警示:每个司机都该铭记

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三重警钟:

  1. 技术警示:现有辅助驾驶的感知盲区、决策局限仍是致命隐患

  2. 法律警示:我国道交法明确规定"驾驶人应当依法驾驶"

  3. 道德警示:把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机器,是对自己与他人极不负责

特斯拉等车企已在用户手册中明确告知:"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并不意味车辆能够自动驾驶"。这个文字游戏背后,是技术现实与商业宣传间的巨大鸿沟。

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时,永远不要忘记:方向盘后的那颗人类大脑,才是生命安全最后的守门人。下一次启动"智能驾驶"前,请先唤醒自己的责任意识——因为再先进的算法,也计算不出生命的重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