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盘车速总显示二十几,原来是计算方式藏猫腻,很多车主不知道

很多经常开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过一个让人有些费解的情况。

当你在高架桥或者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感觉车速很快,时速表指针也常常指向80公里甚至更高,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当你有意无意地看一眼仪表盘上显示的“平均车速”时,却发现那个数字低得有些出人意料,往往只有二十几公里每小时,能超过三十都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这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是不是我的车出问题了?

仪表盘车速总显示二十几,原来是计算方式藏猫腻,很多车主不知道-有驾

还是这个行车电脑的计算功能不准确,纯粹是个摆设?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既不关乎车辆的质量,也不在于仪表盘的精确度。

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我们日常驾驶中,个人感官体验与冰冷数据统计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个差异的根源,就藏在“平均车速”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背后,它那严谨到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计算方式里。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行车电脑是如何计算平均车速的。

它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公式:总的行驶里程除以总的行驶时间。

关键就在于这个“总行驶时间”的定义,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开车时间”大相径庭。

对于行车电脑来说,它的计时器是从你发动汽车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你熄火停车为止,这中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被毫无遗漏地计入总时间。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这个“总行驶时间”不仅仅包含了你脚踩油门、车辆在道路上飞驰的时间。

它同样也把那些车辆虽然启动着,但实际并未高效移动的时间全部算了进去。

比如,早晨出门,你在小区里缓慢挪动,小心翼翼地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驶出小区后,在汇入主干道的路口长时间排队等待;在城市的十字路口,面对长达一两分钟的红灯,车辆处于完全静止的怠速状态;在早晚高峰期,被堵在望不到头的车流里,走走停停,时速在个位数徘徊;甚至是你临时在路边等人,虽然没熄火,开着空调听着音乐,但车辆一动不动的那几分钟、十几分钟。

所有这些时间,都被行车电脑这位一丝不苟的“会计”,一笔一划地记录在了分母上。

分母被这些大量的静止和低速时间不断拉大,而分子,也就是总行驶里程,在这些时间段里却几乎没有增长或者增长得极其缓慢。

仪表盘车速总显示二十几,原来是计算方式藏猫腻,很多车主不知道-有驾

这样一来,最终计算出的平均值自然就不会高了。

它不是你想象中,把几次高速行驶的速度加起来求一个平均数,而是对你整个出行过程效率的一次综合评判,非常真实,甚至可以说有些残酷。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妨来模拟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通勤场景。

假设一位上班族,从家到公司的距离是30公里。

在理想状态下,如果路况极好,全程保持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那么半小时就能到达。

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他的旅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家里的小区出发到走上城市快速路,这段路程可能只有短短的3公里,但因为路窄、车多、红绿灯密集,他可能需要花费20分钟。

在这20分钟里,他的车大部分时间都在怠速等待或者以极低的速度蠕行。

简单计算一下,这段路的平均速度仅为(3-公里 ÷ (20/60)小时)= 9公里/小时。

第二阶段,他终于驶上了城市快速路或者高架。

这是整个行程中最畅快的一段,路程大约22公里。

路况比较好,他可以把车速稳定在80公里/小时左右。

这段路他只用了大约 (22公里 ÷ 80公里/小时) ≈ 0.275小时,也就是16.5分钟。

仪表盘车速总显示二十几,原来是计算方式藏猫腻,很多车主不知道-有驾

这是他感觉“开得很快”的主要时段,也是他大脑中关于这次驾驶最鲜明的记忆。

第三阶段,是离开快速路,进入市中心的核心办公区域。

最后的5公里路程,堪称“最后的折磨”。

这里交通状况极为复杂,红绿灯一个接一个,还要随时应对加塞的车辆、穿行的行人和外卖电动车。

这5公里,他可能要开上30分钟。

这段路的平均速度为(5公里 ÷ (30/60)小时)= 10公里/小时。

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他整个的上班旅程。

总行驶里程是3 + 22 + 5 = 30公里。

总行驶时间是20 + 16.5 + 30 = 66.5分钟,约等于1.11小时。

那么,他这次通勤的最终平均车速就是:30公里 ÷ 1.11小时 ≈ 27公里/小时。

看到这个结果,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

尽管他有过将近17分钟时速80公里的“高光时刻”,但另外将近50分钟的低速和等待时间,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走了速度,最终把平均值拉回到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水平。

当他停好车,看到仪表盘上显示的那个“27”,这并不是电脑算错了,而是对他刚才一个多小时复杂路况的精准总结。

这种感觉与数据的偏差,也和我们人类的记忆机制有关。

仪表盘车速总显示二十几,原来是计算方式藏猫腻,很多车主不知道-有驾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一段经历时,往往不是进行平均化的评估,而是更容易记住那些情绪体验最强烈的片段。

在开车这件事上,高速行驶带来的自由感和掌控感是一种积极的、强烈的体验,因此会被我们牢牢记住。

而堵车、等红灯时的那种无聊、烦躁和无奈,虽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因为是负面或平淡的体验,很容易被我们在事后回忆时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

我们记住的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行车电脑记录的则是包含所有平淡铺垫和冗长过场的整部影片。

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平均车速数据,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它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私家车的数量在过去二十年里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早已突破数百万辆大关。

这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地图服务商和交通研究机构发布的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像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这样的特大城市,高峰时段的平均行车速度普遍就在20到30公里/小时这个区间。

所以,你仪表盘上的那个数字,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千千万万通勤者的共同写照。

它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当前城市交通路网所承载的巨大压力。

当然,这个数字也在动态变化中。

每一次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每一条新地铁线路的开通运营,每一个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的优化升级,背后都是为了让这个平均车速能够哪怕提升一公里、两公里。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仪表盘上那个不怎么高的平均车速时,除了理解其计算原理,或许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它不仅仅记录了你个人的出行轨迹和时间成本,更像一个城市脉搏的指示器,忠实地反映着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活力、规模以及它正在努力解决的“成长中的烦恼”。

它告诉你,你的每一次出发和到达,都交织着速度与等待,而这,正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真实节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