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突围战,小鹏G9的算力豪赌与成本暗涌
一眼望去。它还是那个G9。熟悉的轮廓。标志性的灯带。但尾部那个新出现的 “Ultra”标识,悄然揭开了小鹏汽车一场静默革命的序幕。
硬件预埋:一场算力的闪电战
工信部第400批新车公示目录,成了一方演兵场。新款小鹏G9在此亮相。外表波澜不惊。内核却已天翻地覆。三颗自研图灵芯片上车,总算力狂飙至2200 TOPS。 这相当于什么概念?是此前主流芯片方案算力的数倍。小鹏直接为G9装备了一台“超级计算机”。
关键在于,这实现了本地运行VLA-OL+VLM大模型的能力。 不再过度依赖云端。响应更快。也更安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体验,从此有了质变的基石。 这是一次典型的“硬件预埋”。软件能力,将通过后续OTA,持续解锁。 赌的是未来。赢的是时间。
成本暗涌:自研芯片的降维打击
表面是技术升级。内核是成本博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坦言:“小鹏还坐在ICU门口。”此言背后,是车企对盈利的极致渴望。
自研图灵芯片,一招妙棋。当其他车企高价采购英伟达芯片时,小鹏实现了“一颗顶三颗”的能效。 这笔账,很清晰。BOM成本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这份底气,最终会反映在定价策略上。
回顾今年3月,2025款G9已将起步价拉至24.88万元。 同时标配了5C超充、双腔空气悬架等以往仅在高端车型出现的配置。 此次芯片升级后,新款G9能否在维持竞争力的价格下,依旧保持可观的毛利率?这是小鹏向市场证明自身盈利能力的关键一役。
体验为王:用户为哪些功能买单?
算力不是目的。体验才是。所有技术终将接受一个考问:为用户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新款G9给出了它的答案。5C超充技术,让电池电量从10%充至80%仅需12分钟。 这几乎是传统充电速度的四五倍。极大缓解了里程焦虑。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后向摄像头被集成于牌照框顶端的黑色总成中。 后备厢开启按钮的位置也经过优化。观感更整洁。操作更直观。 这些细节的打磨,见证了小鹏从技术驱动,走向用户需求驱动的微妙转变。
市场棋局:中大型SUV的生存法则
G9身处的中大型纯电SUV市场,是竞争最惨烈的红海。前有特斯拉Model Y。后有智界R7、智己LS6。 任何一次产品更新,都是一次重新排位。
小鹏G9的这次“换芯”,策略清晰。不与对手在表面参数上缠斗。而是直指智能化的核心——算力基础。当算力成本因自研而下降,就能将更多高端配置变为标配。形成独特的“性价比”优势。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的思维。
然而,市场是现实的。最终仍会回归到销量。截至2025年初,现款G9月均销量在1500辆左右。 此番升级,能否助力G9实现销量突破,将是检验这次“算力豪赌”成败的最终标尺。
尾声:智能汽车的下半场
新款小鹏G9的申报,预示着一个拐点。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正从早期的电池、续航、屏幕数量,深入至更底层的芯片、算力和全栈自研能力。
小鹏的图灵芯片,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它试图撕掉贴在国产车身上的“组装”标签。宣告中国车企,也有能力定义核心硬件。
这条路注定艰难。需要持续的巨大研发投入。需要承受市场的质疑。但一旦走通,护城河也将无比宽广。对于小鹏,G9已不仅是产品。它是一面旗帜。展示其决战智能汽车下半场的决心与底牌。
这场豪赌,结局如何?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