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黑色的2006款劳斯莱斯幻影,停在山西阳泉法院的拍卖清单上。车牌是“晋A99999”,起拍价154.4万,比市场估价低了近40万。消息一出,阿里拍卖页面涌进4000多人围观,200多人点了“提醒”,可直到截拍前,报名栏仍是空的。
没人出价。
这辆车很老了,跑了七万八千公里,车长超六米,开它得有A1驾照。它不卖车牌,只卖车壳。可即便如此,它仍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拥有”的全部幻想与退缩。
我们点开链接,像逛奢侈品店时贴在玻璃上的脸。看轮毂的反光,看对开门的弧线,看那个立着的欢庆女神。我们想象把它停在老家村口,看亲戚们张大的嘴;想象发一条朋友圈,文案就写:“换个代步车”。可手指滑到“报名竞拍”那刻,又缩了回去。
不是买不起,是不敢买。
去年衡山法院拍一块欧米茄,12万人在线围观;长春法拍一辆奔驰S级,直播冲上百万观看。但真正举牌的人,永远是少数。有人算过,一辆起拍20万的法拍宝马,光过户、保险、可能的隐藏维修就得再砸10万进去。更别说拍完反悔,保证金直接没收。
我们爱看“富豪落魄”的戏码,也爱信“捡漏神话”。可真轮到自己上场,才发现台子太高,鞋太贵。
原来我们围观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场关于阶层的默剧——台上的人不敢下,台下的人不敢上。
它让我们看清一件事:这个时代,最奢侈的不是劳斯莱斯,而是“说买就买”的底气。
下次你再刷到这种拍卖,别急着截图转发。不如问问自己:如果真能150万拿下,你敢不敢付那15万保证金?
有时候,一点勇气,比工资数字更能丈量自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