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坐电动汽车怎么就那么容易晕车呢?
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前阵子有个综艺节目,明星董璇和她丈夫坐着赞助商提供的一款新能源车,没开多远,俩人就脸色发白,拿着个塑料袋在一旁难受得不行,直接在镜头前就吐了。
这一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屏幕上的弹幕瞬间就刷满了,全是“感同身受”、“我也是这样”、“坐电车就没有不晕的”,大家这才发现,原来有这种困扰的人还真不少。
有数据统计说,大概有将近四成的电动车用户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坐电车比坐以前的燃油车更容易晕,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家人和朋友,那简直就是重灾区。
这就让人纳闷了,电动车不是代表着更先进、更舒适的未来出行方式吗?
怎么还附带了这么个让人难受的“副作用”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晕车。
其实,晕车的原理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大脑被身体的两个不同“部门”发来的矛盾信息给搞糊涂了。
一个部门是咱们内耳里的一个叫“前庭系统”的精密器官,它就像个水平仪,专门负责感知身体的运动、加速和平衡状态,它会实时向大脑报告:“我们正在移动!”而另一个部门,就是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在车里,尤其是低头看手机或者盯着车内某个静止的东西时,眼睛就会告诉大脑:“周围一切都是静止的,没有动。”好了,这下大脑可就乱套了,一个信使说在飞速前进,另一个信使说在原地不动,大脑处理不了这种完全相反的信息,就会认为身体是不是出问题了,比如中毒了产生了幻觉。
为了保护我们,大脑就会启动一套古老的应急机制,那就是让你感到恶心、想吐,好把“毒物”排出去。
这就是晕车的根本原因。
而电动汽车的几大特点,恰恰是把这种感官上的冲突给无限放大了。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电动车那迅猛得有点不讲道理的加速。
开过或者坐过燃油车的人都知道,踩下油门,车子会有一个响应过程,你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逐渐变大,感受到车速在平稳地提升,这个过程是有预期的,你的身体和大脑有时间去适应。
但电动车完全是另一回事,它的电动机可以在一瞬间就输出最大扭矩,根本没有什么延迟。
所以司机电门稍微踩深一点,车子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零到百公里加速三四秒的车比比皆是。
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推背感,会让你的前庭系统瞬间收到一个极其强烈的运动信号,但你的眼睛和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这种剧烈的反差,直接就把晕车的感觉给勾出来了。
其次,就是那个叫“动能回收”的功能。
这个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当你松开电门踏板时,车轮的转动会反过来给电池充电,同时车辆会产生一个类似刹车的效果,能增加续航里程。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很多电动车的动能回收力度调得比较大,导致你一松电门,车子就有一个很明显的减速感,就像有人帮你点了一脚刹车。
这样一来,在城市里开车,频繁地加速和减速,车里的人就会像个不倒翁一样,一会儿被甩向椅背,一会儿又往前倾,不停地“点头”。
这种高频率、毫无预兆的拉扯感,对前庭系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持续的折磨,不晕才怪。
再有就是两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一个是声音。
燃油车发动机的声音,其实是一种天然的“运动预告”,声音变大了,你就知道要加速了,身体会下意识地做好准备。
电动车呢,运行起来悄无声息,每一次加速和减速都像是一场“静默突袭”,让你的身体防不胜防。
另一个是振动。
电动车的电池组很重,通常平铺在底盘上,为了支撑这个重量并且保持操控性,底盘悬挂系统往往会调校得比较硬朗。
这就导致路面上一些细小的颠簸会更直接地传递到车厢里。
科学研究发现,2到5赫兹之间的低频振动,是最容易诱发人体晕车反应的频率范围,而不巧的是,电动车在这个频段的振动恰恰比很多燃油车要多出不少。
这几项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像一套组合拳,精准地打在了那些容易晕车的人的“命门”上。
面对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抱怨,汽车厂家们也终于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纷纷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推出各种带有“防晕”功能的车型。
比如,有的品牌推出了所谓的“全域防晕系统”,号称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维度来改善乘坐体验,甚至连车里的香氛都用上了特制的配方,据说能把晕车率降低一半以上。
还有的品牌,则是在硬件上下功夫,用上了更高级的电磁悬挂或者空气悬挂,通过电脑实时调节悬挂的软硬,主动过滤掉路面的颠簸,号称能把晕车概率削减七成。
一些造车新势力更是把算法玩到了极致,开发出所谓的“智能防晕算法”,可以通过导航和传感器提前预知前方的弯道或颠簸路段,然后提前零点几秒调整悬挂姿态,让车身在过弯时侧倾更小,行驶更平稳。
就连小米新出的车,也专门设置了一个“舒缓模式”,据说能通过柔化动力输出来延迟晕车感的发生。
听上去这些技术都挺玄乎的,但说穿了,很多所谓的“防晕黑科技”,其核心逻辑并没有那么复杂。
其实早在几年前,特斯拉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车辆设置里,允许车主自己调节动能回收的强度,甚至可以把它调到最低,让车子松开电门后像燃油车一样自由滑行。
很多车主反映,仅仅是做了这么一个简单的调整,晕车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所以说,现在大部分车企推出的“防晕模式”,其本质上就是一套精心调校过的软件程序。
它们通过调整动力输出的曲线,让加速过程变得更平缓、更线性;同时降低动能回收的强度,减少顿挫感;再配合可调节的悬挂系统,让车辆在特定模式下开起来、坐起来的感觉,无限接近于一台调校得非常出色的高级燃油车。
当然,这背后也反映出了我们中国汽车品牌的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应速度非常快。
过去大家造车,比的是谁的续航长、谁的加速快、谁的屏幕大。
而现在,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更细微、更关乎人本身体验的层面,比如“坐着到底舒不舒服”、“后排的家人会不会晕车”。
这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正在走向成熟,不再是简单地堆砌参数,而是真正开始用心去打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每一个乘客的真实感受。
归根结底,软件优化只是辅助,一辆车坐着舒不舒服,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它的底盘调校功力。
一个好的底盘,能从物理层面就把大部分多余的晃动和振动给化解掉,这才是解决晕车问题的根本之道。
现在,甚至连“晕车指数”都开始被一些专业的汽车评测机构纳入评价体系了,以后大家买车,可能真的不光要问续航多少,还得问一句:“这车,坐着晕不晕?”这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一个新需求,更是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着更舒适、更人性化方向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