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车行业观察者
——买车不必再等降价?价格战暂停背后的真相,下一轮优惠藏在‘体验账’
政策、利润、库存三重压力下,汽车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
“7月1日起所有优惠取消,现在不定就来不及了!”6月底的汽车市场,被一股莫名的紧迫感笼罩。在比亚迪、腾势、方程豹等品牌经销店里,销售人员的电话和信息不断轰炸着犹豫中的消费者,催促他们抓住“最后优惠时机”。
这场由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波动,随着7月1日购车补贴退出窗口期的到来终于揭晓谜底——包括比亚迪、长安、北汽蓝谷等多家车企宣布废除原有报价方案与金融政策,启用全新购车策略。被业内解读为价格战阶段性退潮的信号。
价格战“急刹车”:表象与深层动因
“促销烟雾弹?”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的质疑道出了市场的困惑。对于车企集体政策转向,他认为需要从两个层面理性看待:“这可能是车企基于市场竞争态势快速变化而作出的真实政策调整”,同时“这类信息也极有可能是销售环节惯用的一种策略性手段”。
然而,这次政策调整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行业逻辑。
政策红线亮起。5月底,工信部与中汽协联合发声,明确反对 “无底线价格战”,称无序降价挤压企业利润并威胁产业链安全。这一警示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行业数据:2025年1-4月车企平均利润率跌至4.1% 的冰点,远低于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新能源品牌中盈利者更是寥寥无几。在极致压价环境下,偷工减料、减质减配等乱象滋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利润危机压顶。持续一年多的价格战已让全行业陷入“没有赢家”的困局。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调研显示,42个汽车品牌中80% 的主销车型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经销商在“一口价”和压库重负下早已疲惫不堪,急需促销手段缓解库存压力。
库存高压难解。行业库存仍高达345万辆,经销商流动资金周转周期延长至90天以上,单店月均亏损达38万元。这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终于让车企集体踩下了刹车。
喘息还是转型前奏?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约束下,价格战的暂停究竟是喘息还是转型的前奏?
“当前汽车市场上真假信息交织混杂,本质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持续博弈的具体体现。”张翔指出。乘联会数据显示,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品牌正展现出强劲竞争力:2025年5月,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达34.7%,较去年提升2.7个百分点;比亚迪跃居全球车企第六位,吉利位列第九。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悄然变化。6月1日生效的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为供应商权益提供了更强法律保障,这与6月11日多家车企联合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的承诺形成呼应。这些政策调整正逐步改变车企的成本结构和定价策略。
7月新车潮:技术内卷的新战场
当价格战暂时熄火,车企的竞争焦点正迅速转向技术创新与体验升级。7月上市的新车阵容堪称豪华:
小鹏G7(7月3日上市)搭载3颗 “图灵AI芯片”,算力超2200TOPS,首发AI飞坡控制技术,预售价23.58万起;
理想i8(7月下旬上市)搭载行业领先的超充技术(5C倍率/10分钟补能500km),同时全系标配L3级{智能驾驶}硬件预埋,预售价35万-40万;
零跑B01(7月交付)10.58万起售,成为15万内唯一搭载激光雷达端到端智能驾驶的车型,风阻系数0.197Cd;
比亚迪海狮06(7月底上市)提供DM-i/EV双版本,标配“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29个传感器),预售价16万-20万。
这些新车集体亮相,标志着行业从价格内卷向技术内卷的战略转向。小鹏G7的AR-HUD“追光全景”抬头显示解决了传统HUD“看不清、晕眩、视线遮挡”三大痛点;理想i8的Mind GPT智能助手支持六音区连续对话;零跑B01则成为同级唯一搭载高通8650高性能芯片和激光雷达端到端辅助驾驶的车型。
注:上面的汽车仅作关键技术对比,不做汽车推荐
政策与市场:寻找平衡点
在谈及政府角色时,张翔认为:“从法律框架和行业管理规则的角度审视,政府不应干预车企自主调整价格的行为。定价权是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范畴。”
政策组合拳正试图在规范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从4月20日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剑指地方政府“补贴竞赛”,到5月份全国新增421项行业标准(涵盖电池安全、智能网联等),通过设立技术门槛引导行业从低质低价竞争转向高价值比拼。
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指出的:“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越有效”。
转型之路:平衡短期求生与长期竞争力
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约束,车企正面临艰难抉择:如何平衡短期求生与长期竞争力?
一汽丰田的逆势增长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2025年上半年,一汽丰田销售新车377,821台,同比增长16%;其中,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49%,高端车型占比60%。其成功源于深度本土化战略——启用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体制,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全新纯电车bZ5(12.98万起),完成“中国需求→现地研发”闭环。
同时,一汽丰田销售公司6月正式由北京迁至天津,大幅缩短研产销链路,提升决策效率。这种以市场为指挥棒的研产销一体化机制,可能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关键路径。
在价格战暂停的喘息期,车企还需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消化巨额库存?数据显示,目前行业库存仍高达345万辆,经销商流动资金周转周期延长至90天以上。这不仅考验企业的资金链韧性,更考验其渠道管理和市场预判能力。
对消费者而言,面对“窗口关闭”、“优惠清零”的喧嚣,保持清醒至关重要。毕竟,汽车市场的价格策略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所谓的“最后机会”可能只是营销话术,但也可能标志着某个阶段性促销政策的终结。
而那些在六月末匆忙签单的消费者或许该记住:真正的精明不是抢搭末班车,而是看清哪趟车真正开往自己需要的方向。
当销售顾问的电话再次响起,传递着“限时优惠”的催促,握紧钱包的那份审慎,或许比匆忙签下的订单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毕竟,在价格浮动的市场常态里,最大的赢家往往不是最快下单的人,而是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愿意为之理性决策的人。
当汽车消费决策回归理性,车企转型攻坚战才真正开始。价格战的暂停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在政策引导、利润压力和库存重负的三重作用下,车企们正在从价格厮杀转向技术创新的深层转型——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创造,从销量规模转向健康经营,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竞争力构建。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终将以全行业的集体转型而终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