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说这至境L7吧,16.99万的起售价一出来,朋友圈瞬间炸锅。不少人吐槽说30万级别开低走,太忽悠人了,但也有人感到这价格真香,表示支持。作为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对这事儿的感受就比较复杂了。
先说直白点,别克这波操作在我看来有点像时的先拉高再打压,宣传期铺天盖地的说自己要挑头儿,跟宝马3系、奔驰C级正面对赌,结果一刀切到16万多起步,确实让不少消费者爹妈掏钱刚冲动就被打脸。你说这营销预算大到啥程度?直接请朱一龙代言,这波投入不小。但为什么最终定这个价格?薛海涛那句外方不同意价格,我们3点多还在讨论,卢总拍板,透露了不少信息——明显是内部分歧。他被套牢在高端定位和市场现实之间了。
我跟一个熟悉供应链的朋友闲聊,他称:现在做车就像盖房子,材料(零部件)成本高,人工涨,地价也贵,可你总得定个买得起价,否则盖出来没人住。说白了,至境L7能卖16.99万元起,这价格里已经压榨了不少供应链空间,没几个能吃的。薛海涛不是没想过搞高端路线,初期预售定位明显没这么低(这部分我有翻过他的老笔记),但估摸着市场反馈、电动车政策补贴、竞争对手动作,最后卢晓一拍脑门决定走一步到位。我猜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状况,在老板和市场压力中间左右为难?感同身受吧。
说到竞争对手,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这俩家伙,仔细看它们定价、预热节奏都比别克稳,这就是合资品牌对新能源转型不敢轻易碰高端标签的典型体现。阿迪那个E5 Sportback都只敢学小米SU7走准入门路线。至境L7这一刀切的策略,即使薛海涛有点算高官新官上任三把火,背后其实是上汽通用新能源转型的焦虑症表现。
还是那句话,16.99万和30万的喊价差别真的大,可能网友之前没太往心里去,但真正市场走起来以后,这价格的诚意到底能维持多久?这车能不能顶住渠道压力,真的堪忧。我和卖车的哥们儿聊过,他说:这车要是卖得好,君越艾维亚就得哭,至境L7的料头和用料敢说是B级家用天花板,但做得好不好,得看后续的用户嘴巴。还有个小败笔是隐藏式门把手,按他说的,太难用了,买家后期一修理工就怼了几句麻烦。
这也让我想到,别克为何要脱离原有产品线成立至境?答案不唯一,但一个猜测是,老名字和老产品线在新能源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跳出来玩个独立品牌,既可以塑造新形象,也能绕过老车系的局限。这套路玩不好,反倒是伤了自己,毕竟车企里资源有限,砸这么多钱要是卖得不好,薛海涛肯定被骂一波。
提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目前别克新能源车型销量确实有点惨,比如别克E5今年只卖了八千多台,凯迪拉克IQ系列更惨,百辆上下,这和GL8的神话简直没法比。对此,卢晓要求至境L7月销破万是军令状,这压力山大。我不确定这能不能实现,就算卖出一万辆,扣完渠道、供应链、营销成本,利润空间也微乎其微。粗略算算,按16.99万起售价算,单车利润得低于3万才对,考虑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和零部件涨价,真就挺难。
说到补贴,我知道有些消费者喜欢低价买配置高的性价比,但其实新能源厂商都在偷偷调整成本结构,价格看似低其实配置缩水或者续航缩水,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你不觉得现在宣传配置比拼有点忽悠吗?我跟一个做研发的老同事聊天,他愤愤不平地说:有时候车企为了吹牛配置,设计方案上做得特别复杂,反正有关系流量就够了,可你试试后期维修就知道麻烦在哪。
最后说到用户心理,16.99万起的确打了价格战,但消费者不会傻傻只看价格。网络评论里大家已经开始吐槽隐藏式门把手和大天窗不喜欢,这小细节用得不好,买家后期的口碑可能影响更大。说出这个事,我其实略感无奈:搞了这么多年,消费者的诉求其实还挺纯粹,就是靠谱、耐用和实用,新能源汽车光喊豪华感,真心不够。
你们说,至境L7这波高定调低价格的打法,会成为别克新能源转型的开山之作吗?还是会被消费者的理智甩在后面?我倒是有点好奇,咱们到底还能在合资新能源市场里看到多少真香车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