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厂车间里,最后一台三菱发动机下线,工人们默默拆下墙角的“三菱重工”日文标识,换上陌生的新厂牌。门外,一辆满载比亚迪混动车的物流车呼啸而过。
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关系,关闭发动机业务运营。这记利落的“转身”,宣告着这家在华深耕四十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国家会展中心的电动新车发布会闪光灯此起彼伏,而千里之外的沈阳工厂里,工人们正将最后一批三菱发动机打包装箱。一位老师傅抚摸着刚下线的4G6发动机缸体,低声对徒弟说:“二十年前,全国三辆车就有一台装着它。”窗外,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海豹电动车悄无声息地驶过。
01 引擎之王的黄金年代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街头,汽车引擎盖下跳动的大多是三菱的“心脏”。当自主品牌还在蹒跚学步时,三菱发动机已占据国产车30%的份额,被业界尊称为“国产教父”。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4G6系列发动机如潮水般涌向全国。在浙江吉利的生产线上,工人们将三菱发动机装进自由舰轿车;河北长城的车间里,三菱动力驱动着第一批赛弗SUV;就连如今的电动车巨头比亚迪,早期车型也跳动着三菱的“心脏”。
“当年买欧蓝德,就是冲着它啥路况都不怕。”郑州车主张先生抚摸着爱车引擎盖回忆,“开它去过最偏远的山区,从没把我扔在路上”。像他这样的忠实用户遍布全国,2018年广汽三菱销量飙升至14万辆,长沙工厂超4000名员工日夜赶工。
公务车市场更是三菱的天下。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的帕杰罗Sport成为政府部门标配,棱角分明的车身穿梭在各级机关大院。在云南边防部队,墨绿色的帕杰罗V33征服了最险峻的巡逻路线,车身上的泥浆如同荣誉勋章。
02 裂缝中的崩塌
2000年,帕杰罗“刹车油管事件”爆发,三菱被迫在全球召回,品牌信誉首次出现裂痕。这道裂缝在二十年后,最终演变成难以逾越的深渊。
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让广汽三菱的发展戛然而止。更致命的是电动化浪潮的冲击——当比亚迪DM-i混动系统横扫市场时,三菱的电动化产品却几乎毫无存在感。
走进2020年代的广汽三菱4S店,展厅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销售顾问小李苦笑道:“六年没全新车型,末代电动车阿图柯还是换标的埃安V,顾客看一眼就走了”。2022年,长沙工厂产能利用率惨跌至16%,空旷的车间里,传送带寂静得可怕。
曾经依赖三菱发动机的徒弟们,此时已成最强对手。长安智慧蓝鲸1.5T、奇瑞鲲鹏2.0TGDI等自主发动机技术全面崛起,曾经的技术输入者,在电动化赛道被狠狠甩开。
03 迟暮英雄的无奈退场
2023年3月,长沙工厂的生产线彻底停转。七个月后,三菱官宣退出整车业务。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24年7月——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了投资超50亿的长沙工厂。
最后的发动机阵地也摇摇欲坠。沈阳航天三菱的车间里,去年开工率已不足50%,发动机销量不到巅峰期的三成。一位技术主管在告别会上红着眼眶:“当年我们月产八万台发动机,现在仓库积压的比卖出的还多。”
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的招牌被换下,“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牌子在晨光中挂起。工商信息显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股东已全部退出,北京赛苜科技成为新主人。
三菱汽车相关负责人的解释充满无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迭代速度如同闪电,我们必须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转身离场时,曾经的“国产教父”甚至没来得及举办一场像样的告别仪式。
04 引擎熄灭后的回响
在郑州二手车市场,专营日系车的黄老板擦拭着最后一台进口帕杰罗的挡风玻璃:“这车当年加价五万抢着要,现在年轻人问都不问。”他身后的展位上,三菱展区已改成了比亚迪专区。
三菱的退场引发连锁反应。日系三强中,丰田、本田、日产也纷纷收缩战线。而三菱全球战略转向东南亚——2024财年在东盟销量31万辆,同比增长12%,中国市场同期却不足2万辆。
“不是三菱不努力,而是中国车市进化太快。”汽车行业分析师赵强翻着数据报表感慨,“当电动车渗透率突破50%,任何迟缓都是致命的”。
历史总是充满轮回。1998年,沈阳航天三菱第10万台发动机下线时,时任日方总经理在庆典上豪言:“我们要做中国汽车工业的造血干细胞。”二十七年后的2025年7月,当最后一批三菱发动机装车发运,接单的竟是比亚迪的混动生产线——他们购买这些发动机,只为拆解研究古董技术的设计逻辑。
三菱长沙工厂旧址,广汽埃安的机械臂正在组装最新款固态电池包。透明参观走廊里,讲解员对游客说:“这里曾诞生过传奇越野车,如今我们创造新的传奇。”
沈阳国擎动力的车间中,老师傅指导徒弟调试新研发的氢燃料发动机。年轻人突然指着设备铭牌问:“师傅,这Mitsubishi字母是什么意思?”老师傅怔了怔,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一个老朋友的姓氏,他教过我们怎么造好发动机。”
夜幕降临海南自贸港,一艘滚装船满载着比亚迪电动车启航前往曼谷。驾驶舱里,船长调整航向时轻声道:“三十年前,这航线运的都是日本发动机。”窗外,三菱重工建造的巨轮正劈波斩浪,甲板上整齐排列的中国电动车,在月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关注我,带你深度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