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那种快看朋友圈广告、心想着这车便宜,划算然后草草买的情况,真是不少。其实还挺担心,万一买到不合规的车,会不会直接被交警查个正着?我实测过,业内其实都说别随便买,合规才是王道。
受行业规范调控的影响,去年我花了点时间摸索几款热销车。出乎意料的,44个品牌入了工信部的白名单(这段先按下不表),估算合规率大概在70%到80%(体感,样本少)。这意味着,光盯着价格和外观,有可能掉坑。
记得有次朋友问我:你说那些品牌都合规了?靠谱吗?我答:这份名单是经过多层筛选的,官方的,不能乱说。但实际上,供应链的环节我也没完全查清。就像我平时看车,最拼的其实还是看生产证看材料标签,出厂合格标志和证件是最能说话的。
对比两款车,一个是雅迪,一个是爱玛,都在白名单里。但一线调研:雅迪的供应链更成熟,很多配件的标准化做得比爱玛细腻一点(这和公司控盘的方式有关,有点像在工厂里挑布料,不同工段品质差异明显)。但这差别,日常用起来可不是外观好看就能辨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觉得合规不止是个门槛,更像是个门牌的保险。你知道吗?其实很多消费者没兴趣去追究那些复杂的资质和证书。其实我也理解,买车大多是冲着方便、省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提示:看了一张照片,是一辆绿色的绿源电动车的铭牌),那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生产企业:浙江绿源。有很多人可能会忽视这个细节,反正看品牌标签就行,但其实这个企业名背后,是整个供应链的靠谱指标。
哎,说到了这里,你觉得:备车时到底该优先关注什么?是品牌还是技术?其实两者都重要,但最关键还是合规证书这一项。没有资质证书的车,无论外观多漂亮,都不能上路。
我还在想,如果有人说,我就是喜欢改装车,想要速度快点,我是不是得劝他:这属于违法状态。不然,不少人买车后,改装成电动摩托,万一被查,还得面对罚款和扣车。你们身边,平时有朋友问我这样改算合法不吗?我都尴尬得说不出口。
而且,别问我为何验证这些细节耗费心力——其实就是觉得车满大街走,能放心开的车,心里更踏实点。
我发现很多市场上的盲点,就是商家为了促销,推荐拆限速或提升续航那些操作。这就像买房,卖家说这个价能涨。但其实这种二次改装,就像偷工减料,短期便捷,长远看风险大得很。
另外我心里还琢磨:既然工信部的名单如此权威,为什么还是有人问这个车合规吗?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信息公开的不清楚,另一方面,很难一眼看穿企业背书的真正含义。
选车的细节太多了。像我最近注意到,电池容量的标示。有些车标注续航在20-40公里之间,有些在60-80公里,当然这都是估算(体感,样本不多),但其实日常骑行惯不同,这个差别挺大的。
我曾经考虑:要不要买个超大容量的电池?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在4块(用电1度≈1元来算,耗电大约在15Wh/km左右,心算成本:百公里大约1.5元),如果每天上下班20公里,算下来每月差不多30块钱左右。偶尔想搏一把多装点续航,总觉得还是得理性点。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很多时候拼价格,忽视了基础合规。其实我比较喜欢缓慢稳扎稳打的品牌,因为这能让我少担心未来的麻烦。
买电动车,合规第一,安全第二。其他还是必要的生活细节。你自己觉得,最容易忽略哪个环节?我也好奇:假如让你在这些品牌里挑,你会怎么衡量,品牌还是硬件更重要?
(这里给你留个悬念:其实我带着点好奇心猜测,也许未来这些白名单会变得更动态更透明——但这是不是太理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