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广州官方一纸限行通告掀起全城热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粤A小客车实行单双号限行,非粤A车牌直接禁行。这一政策覆盖天河、越秀、海珠等核心区域,持续25天,涉及超500万车主的通勤命运。
限行背后,一个更尖锐的矛盾浮出水面,日均骑行量已突破900万人次的电动自行车(俗称“电鸡”),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限行政策:粤A车主的“天塌了”时刻
根据通告,限行分为两个阶段:2025年11月6日至11月20日(15天)和12月5日至12月14日(10天),每天7:30至19:30限行,开幕式当天延长至24时。
粤A车牌按尾号单双日通行,非粤A车牌全面禁行。限行范围首次超过现行“开四停四”区域,新增天河东、老黄埔等板块,连黄村、牛奶厂、鱼珠等住宅密集区也被划入。
公共交通的“崩溃预警”
限行后,自驾族被迫转向公共交通。数据显示,广州地铁近期已连续10个工作日客流量超千万人次,全运会期间叠加赛事人流,体育西路等枢纽站可能启动最高级别限流。有市民回忆,2010年亚运会限行时,地铁免费政策因人流过载仅维持4天就被迫取消。网约车同样面临供应缩水,高峰期价格翻倍,从珠江新城到番禺的费用从50元涨至80元。
“电鸡”逆袭:限行下的最大赢家?
当汽车寸步难行时,电动自行车成为唯一不受限的私人交通工具。截至2024年末,广州电动自行车上牌量已达576万辆,日均骑行量903万人次,超过地铁客流量。一名车主直言:“买台电鸡才2000元,充一次电跑50公里,比挤地铁划算多了。”网友甚至预言:“全运会期间,广州街头将上演900万电鸡齐驰骋的奇观。”
城市治理的“两难困局”
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的背后,是广州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仅32%的现实(北京为95%,上海为90%)。缺乏专用车道导致电鸡与机动车、行人争路,甚至出现“电鸡上高速”的险象。
政策弹性与民生博弈
限行方案仍留有余地。例如,货车限行时间从原计划的24小时调整为7-22时,市民可通过信函或官网反馈意见。此外,针对外卖、快递等行业,广州拟推出专用号牌分类管理。但争议焦点在于:为何汽车限行严格按环保标准,而港澳车牌却可豁免?有网友质疑:“难道外地新能源车不如港澳车环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