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关于未来汽车的大会,叫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这个会开完之后,很多人都在讨论,我们以后开车、坐车的方式可能真的要彻底变样了。
以前我们总在电影里看,车子能自己开,还能跟红绿灯对话,躲开突然出现的危险,现在这些听起来很遥远的事情,中国正在一步步把它变成现实,而且还拿出了非常具体的成果和计划,可以说,我们国家在给全世界的汽车产业贡献咱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咱们先来说说这次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东西,叫做“车路云一体化”。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拆开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简单说,就是让“车”、“路”和“云”三方能够实时交流,变成一个聪明的整体。
以前我们开车,主要靠的是司机自己,眼睛看路,大脑判断,手脚操作。
车上虽然也有些雷达和摄像头帮忙,但说到底,车还是个“瞎子”,它只能看到自己周围那一小块地方。
但现在不一样了,“车路云一体化”就是要给我们的车装上“天眼”和“超级大脑”。
这里的“路”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柏油马路了,它变得有“生命”了。
路边的摄像头、红绿灯、各种传感器,它们就像是全天候值班的交警,把整条路上的情况都看得清清楚楚。
比如,哪个路口人流量大,哪条路发生了剐蹭,甚至哪个井盖松了,它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然后,这些信息会立刻传送到“云”上。
这个“云”你可以理解成一个超级计算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总指挥。
它会把成千上万辆车发来的信息,和所有道路设施采集到的信息,全部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
分析完之后,它就能做出最优的判断,再把指令发给每一辆车。
这样一来,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比如你开车快到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有大楼挡着,你根本看不见旁边那条路上有没有车过来。
但在“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里,路口的摄像头早就看见了那辆正在高速冲过来的车,云平台在零点几秒内就计算出了碰撞风险,并且立刻给你的车发了一个指令:“注意,右侧有车,请减速!”你的车收到指令后,可能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自动帮你踩了刹车。
一场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就这么轻松化解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安全感?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总结出了十大非常实用的功能场景,除了刚才说的协同避撞,还包括告诉你前方红绿灯还有几秒变化、前方道路有施工或事故的预警等等。
而且,这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了,全国已经有20个城市或者城市群在进行试点,像一些地方的智慧公交车、送快递的无人小车、甚至是环卫车,都已经用上了这些技术。
当然,光有好的想法和技术还不够,必须得有统一的规矩,不然各家车企、各个城市都各搞一套,那不就乱了吗?
所以,这次大会发布的第二项重要成果,就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成果。
这就像是给这个新兴的产业立下了“规矩”。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国家已经制定和发布了近百项相关的标准。
这些标准可不是一堆空洞的文件,它实实在在地为产业发展划定了底线。
比如说,有三项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分别管的是整车安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
整车安全好理解,就是车子本身得结实可靠。
功能安全指的是,你这些智能化的功能,比如自动刹车,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必须有备用方案保证不出错。
而信息安全就更重要了,它要防止黑客通过网络攻击来控制你的车,保障你的隐私和行车安全。
这三道“安全红线”可以说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不光自己制定标准,还深度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我们的经验和方案变成了世界通用的规则,这说明“中国标准”正在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有了技术,有了规矩,那未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总得有个清晰的规划。
于是,第三项重磅成果也发布了,那就是一份《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
这份路线图为我们描绘了到2030年的发展蓝图。
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我国新生产的乘用车里,将有95%都具备连接5G网络的能力。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未来的汽车会像我们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高速上网将成为基本配置。
这种连接速度非常关键,路线图里说,5G网络可以把信息传输的时间延迟控制在50到100毫秒以内。
我们眨一下眼睛大概需要300到400毫秒,也就是说,网络传输信息的速度比你眨眼还要快好几倍。
在高速行驶时,哪怕零点几秒的延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这种超低延迟的网络,就是未来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根本保障。
这个宏伟的蓝图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有坚实基础的。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12个城市开放了超过4700个路口的红绿灯控制数据,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你的车已经可以和红绿灯“聊天”了。
据估计,到2025年底,能够享受到这类服务的乘用车数量就能达到十万辆的规模。
这说明,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规划变成现实。
为了让全国的车和路都能互联互通,我们还优先制定了数据接口等关键标准,避免以后出现北京的车到了上海就“水土不服”的情况。
总的来看,从前沿的技术探索,到严格的安全标准,再到清晰的发展规划,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这个赛道上,正以一种系统性、全局性的思维,稳步向前,为全球的汽车变革贡献着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