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这一次加快了节奏,全新QQ3在成都亮相后,马上又要在上海搞一场品鉴会,这种快节奏让我想起一年多前某次行业内部的聚会。那会儿,大家都在讨论新能源的热潮,但没想到奇瑞会用实际行动狠狠扇了个活响头——奇瑞从来不缺动作,只是节奏有点慢热的味道。
这次成都车展上,奇瑞一口气推出了全新QQ3,封闭式格栅我一开始还有点疑惑,觉得是不是前脸看起来像玻璃罩似的?毕竟,封闭格栅这个元素,其实用在纯电车上挺常见的,省点风阻,但放大细看,下边那进气口也许是个假象?要是测试车不是黑色,那这个大大大点的进气口会是个标记,可能是让空气流过得更顺畅点。试想,一个纯电动车,还打算留点呼吸空间?不太靠谱吧。
其实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全新QQ3的轴距超过2700mm,车长也在4200mm以上了。这尺寸放在城市里,能比一些老款的迷你车大点,但又能灵活穿梭。车内空间当然我没实际体验,但从官方数据看,空间还是挺能塞人的。动力部分,现在还说不清楚,只知道搭载了自研的得壹能源电池包,纯电续航预计在300到400公里之间。这个区间对城市通勤完全够用,假如我每天上下班都能跑个六七十公里,续航就不用太担心。的确,之前听朋友说市里面一家修理店的师傅讲:新车电池越做越厉害,下班还能跑两天。他这么一说,倒让我信心增加了。
不过说到续航,心里又总有个怪想法——是不是也有厂家会在续航上调调水,尤其是刚推出来的车型?我不敢百分百确定,但市场上的确有这样微调的案例。比如某几家,嘴上说续航300,但实际用时发现,只有270还不到。也许是电池性能在调试。我还记得年前,有厂商在沙漠试验跑跑看,只为了证明续航真滴有300多公里。那场测试,车子一路跑到快没油油了,我觉得这个体感挺靠谱的,虽然实际情况每个人感受不同。
回到全新QQ3,我其实很疑惑奇瑞的策略。大家都在忙着公开新品,抢市场份额。比亚迪、吉利们都在拼命折腾,自家的杀手锏都打得红红火火。像吉利的银河星愿,几乎躺在政策车轮上,都在当天发布上市。奇瑞这边倒好,还在测试——我猜他们可能自己还不太确定,这个车什么时候能量产出来,上市价格估算大概在8.99万元起,但实际到市场,也许能更水。我琢磨,奇瑞会不会走慢一点,是不是想着等政策门槛降得低一点,再推出杀手锏。
你有没有觉得?别家都在抢时间抢市场,奇瑞倒像是在磨洋工。我想,可能是因为——研发周期、供应链管理,没那么快。毕竟,封闭式格栅、电池平台,这些都不是新能源速成班能搞定的。再说,电池材质和供应链关系紧密,就像超市穿梭的蔬菜一样,缺一不可。这次的得壹能源,号称自研自造,倒让人想起工作室模式的手机厂商:自己能控制原料,可靠性可能更高,但也意味着投进的时间更多。
其实我后来还想,奇瑞是不是在算一笔心算——个别厂家预估,明年因为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市场肯定会炸开锅。我粗略心算,从上海到北京,乘个电动车,百公里大概用油电两元多钱,折合成油,假设7元每升,百公里油耗在5L以内,算出来10元左右,纯电的话大概5元。假如续航是真300-400公里,那每天的油钱其实还省。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在意续航数据——短途城市通勤,300公里就够了;长途的话,还是得靠快充技术。
讲个小插曲吧。上周我跟朋友吃饭,他一边喝酒一边说:你那奇瑞车,要是能变成两字码的神车,我就考虑换了。我笑着摇头:人家还在开发试验阶段,别着急。他说:等出来上市,不一定便宜啊。对,也不一定——毕竟,除了品牌,要考虑后续的保值率和维修成本。我琢磨,像我这样老粉了,都还记得第一辆QQ1,那个时候省油又灵活。是不是很多司机,都对第一感念念不忘?像我,每次开着老车,觉得都还算风光。
其实我还在想,未来这种消费者心理会不会变?有时候我在车展上看,发现很多车都差不多,可真正能触动心其实不多。那种买车是只为了看见自己未来的感觉,比较难得。像我就喜欢那种真材实料,不像某些车表面风光,实则内里空空。技术也要落到实在的地步,比如电机功率,要大于120KW才算合格。毕竟,城市里提速慢、动力不足的车,开起来总有点卡壳。
正好,听朋友说,未来如果有1.5L的增程或混动,那才牛逼。我脑袋里默默猜测,没细想过,若能结合纯电续航和增程技术,也许能完美平衡成本和续航。这样,突破电池局限,也能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
我还挺期待这辆新QQ3的表现。奇瑞这个品牌老实说,定位还算中间偏上,别的厂商拼命涨价时,奇瑞为什么还这么慢拍了点?会不会是心思更多在打磨技术上?还是说,他们担心量产稳定性?每个步伐都得踩得稳,不能像蹦极一样掉链子。
我突然想到,假如新车真的上市了,价格还能稳住在预期范围内,能不能说,奇瑞在慢慢来中,其实是在走钢丝——一边保持品质,一边追赶速度?还是说,把所有赌注都押在未来的技术赢上?
好了,这点小疑问也留到后面吧。(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期待它真跑起来的那一天,或许还要再等等。你觉得呢?到底,谁才是未来真正变革者,还得时间来检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