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行业新闻,心里除了感叹华为的跑得快以外,倒没太多新鲜感。你知道的,能跟华为合作到这个份上,东风公司里确实有几位大佬层层推动,任正非亲自出马的场面我也不过听说几次。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张照片,任老在会议室里指点的模样,背后台灯的光打在他身上,有点像电影布景。
我试着用个比喻:就像我们买手机,可能用到华为的芯片、操作系统和屏幕,等于把三块拼图完美拼起来,组合成一个旗舰级的体验。汽车合作也是一样,像华为提供的鸿蒙智能座舱、乾崑智驾,都是车里不可或缺的心脏,而东风负责骨架和血液。
这让我不免想到一个细节:岚图梦想家上那块中控大屏,华为的鸿蒙座舱做到极致,界面流畅,反应速度秒,几乎没有卡顿感—这个体验,至少我用过几台车里是这样。有人会问:那和合资品牌比,差在哪?最实操的差别,大概就是软件的交互逻辑和硬件结合的深度。比如同价位的宝马或奥迪,他们的智联网系统,挺炫,但淘宝式的自我升级,没华为那样快,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惯了封闭生态。
不扯远了,聊点供应链。你知道,华为把大部分核心芯片都自己造,或者用最先进的工艺,供应商那边估算,芯片成本占到车价的15%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高点也可能低点,样本少)。这就像你淘宝买个手机,天猫正品,配件都要过检。对传统车企来说,面对华为的软硬件全私有策略,压力挺大的。你说,要不要考虑给核心芯片贴个专属标签?好像不太现实,也不够现实。技术的逐步融合,更像是瓷器的修补,碎片拼合,最终形成一件有新价值的工艺品。
又想到一个问题:这些合作会不会像一场跑马圈地游戏?有点像手机市场早期那样,谁先建立生态,谁就能笑到最后。华为在车里的变革,实际上也大大拉开了谁更懂AI,谁就能赢的差距。
说到这,我得更正一件事:之前我说华为技术的投入,说白了,可能低估了。毕竟,华为的研发预算一直占到其营收的(据体感,大概)15%-20%。他们不差钱,差的是怎么用钱提升神经系统。
我们看到猛士M817的第一批订单,5万多天,比例算乍一看挺高的(比如百公里成本测算,电动车在4块钱左右,一般燃油车算8块,样本有限,但差异还挺大)。这就让我想:真正让这些车型热销的,除了卖点,还得看渠道——百万销量车型毕竟是拉长线的活。
想问:你觉得,未来买车,最看重的还是智能还是传统硬实力?我自己觉得,这两者得结合,说白了,一台车,开久了,还是得靠手感和稳(不要问我为什么,感觉多跑几百公里,手感才会真切),但如果真智能到点子上,那也不是卖车的唯一买点。我一直在想一句话:没有强大硬件支撑的智能,等于空中楼阁。
说到心里其实有点矛盾。东风和华为合作如此深度,大单子刷屏,难免让我想到一个困惑:这些技术是不是都能平稳落地?还是说,只是画个圈,然后喊牛逼而已?我没细想过这个,但猜测一个:华为或许会用技术赋能,像一层隐形中枢,一旦验证成功,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就会发生实质变化。
就差一句话:你是否注意到,这些合作背后,藏着的是谁的真正胜利?答案,也许只有时间能揭晓。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有点怕合作过热,也有人说,像广汽那样,从智选车降级到零部件,最后还升级到HI,好像多折腾几次,说白了,没那么一帆风顺。
但说句实话,未来最大的变量,还是技术的落地和稳定。你说,下一次华为的秘密武器会是什么?我嫌麻烦,不如先观察那些摸索者的脚步。想看一块细节:你有没有发现,国产车里,车机界面越做越像手机,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用车,真的会像用手机那样,随时升级、随时换个系统?
这一点,值得期待,也值得怀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