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吉利销量132万辆,稳坐自主品牌头把交椅,而比亚迪仅售出40万辆,不足吉利三分之一。 到了2022年,比亚迪以186万辆销量反超吉利。 此后,吉利似乎一度淡出大众视野。 然而2025年上半年,吉利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已缩小至20万辆。 吉利正在凶猛追赶,这场销量争夺战再次充满悬念。
吉利率先挥出了品牌整合的重拳。 旗下近10个品牌曾经各自为战,定位重叠、内耗严重。 2025年5月,吉利果断推动“一个吉利”战略: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和极星并入极氪,极氪最终回归吉利主体。
这套组合拳旨在减少内耗,提升决策效率。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预计,整合后集团整体效益将超5%,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率提升15%-20%。
产品架构的抉择曾让吉利步履蹒跚。 过去,吉利在燃油车时代依赖与沃尔沃共同开发的CMA“超级母体”架构。 在新能源转型中,其FE平台产物被市场质疑为“油改电”,SEA架构又因过于超前难以走量。 成本下不来,定价居高不下,困扰着银河L7等车型的市场表现。
直到2024年4月,吉利才推出专为大众新能源市场设计的GEA架构,通过自研零部件和集成优化,宣称成本效益比CMA车型提升15-20%。
吉利似乎彻底读懂了市场的规则,开始简单粗暴地对标比亚迪。 银河星愿瞄准海豚和海鸥,银河A7对标秦L DM-i,星耀8则锁定汉DM-i。 以银河L7为例,其2025款车型减少了配置型号,纯电续航统一为115km,与比亚迪宋PLUS DM-i看齐。
同时,指导价从最初的13.87万~18.57万元降至11.58万~14.88万元,并在屏幕、座椅等显性配置上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银河系列成为了吉利的销量引擎。 2024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达88.82万辆,其中银河系列就贡献了49万辆。 进入2025年,银河系列势头更猛,8月单月销量突破11万辆,同比暴涨173%。 其中,星愿车型月销更是达到4.8万辆。
基于GEA架构的星愿成为期内中国乘用车销量第一车型,基于GEA Evo架构的星耀8则成为B级插电混动轿车细分市场销量第一。
比亚迪凭借其深厚的垂直整合护城河稳坐王座。 其自研自产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自供率超90%,甚至延伸至上游锂矿资源。 这种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其2023年单车净利润约8400-8500元。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达214.6万辆,同比增长33%。 其海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出口47万辆,同比猛增80.6%。
这场销量追逐战也体现在了财报上。 吉利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大增47%,成为自主品牌中的“增速王”。 其新能源车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为72.5万辆,同比增长126%。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其平均车价从11万元降至9.6万元,意味着每卖一辆车少赚1.4万元。
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已经到来,比亚迪和吉利对于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争夺势必更加激烈。 吉利正在用规模和成本控制的游戏规则,试图夺回失去的宝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