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

大家说到豪华车,心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什么?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一身让人摸了就不肯撒手的真皮座椅?还是挂在车头那个能当家传宝贝说的大品牌logo?过去买豪车,多少带点这种“排面”的意味。谁不愿意在老家村口下车,亲戚朋友争着围观,别人父母小声问你这车多少万,你随便一说,气场直接拉满。那会儿讲究的就是个身份认同感、品牌归属感,有点像刚步入社会戴块劳力士,没啥特殊功能,就是让你心里有底气。

可现在,貌似游戏规则已经彻底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买车,谁还在乎什么品牌情怀?一进4S店,先问智驾是不是华为的,电池是不是宁德时代的,车机不卡顿吧?能不能超快充?后排能躺平打游戏吗?反正发动机什么技术,真皮还分不分Nappa,他们根本不太上心。甚至,连销售也被问得脑袋大,差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行业。

那你说,豪华车到底还剩什么?还有没有“豪华”味道?或者更直接地问,传统豪华车靠什么和这些新势力正面杠?

前段时间,奥迪新车E5 Sportback搞了场发布会。看得我直犯迷糊,如果遮住logo,这跟理想、小鹏那些新势力,宣传调性都一模一样了——主打智能座舱、快充技术,几乎没再提什么德系血统和历史底蕴。甚至专门给中国供应商整了大版面,宁德时代、火山引擎、科大讯飞的名字排在前头,生怕你没看见。你看这变化,难免感到“时代真的不同了”。

这种做法,其实挺讽刺的。以前,豪车讲究的是“技术自信”,恨不得啥都要自己研发,哪怕翻车也得撑着脸面。如今局势逼人,品牌反倒装起了“集成商”,中国技术成了显摆的资本。这本质上是个什么局面?一边要捧老底牌,一边还必须接受新现实,内味儿一下子让人感到妥协和无奈。

可换个角度想,这种转变也没办法。看看今年上半年BBA(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销量分别下滑了15%、14%、10%多点,而像理想、小鹏、问界、小米之类新品牌高端市场节节攀升,你等于在家里窝着都看得见危机逼近——电动化和智能化,已经不是选做题,是必答题。

豪华车为啥跟不上?你说他们没钱吗?不至于。说到底还是思维和技术没跟上节奏。以前燃油车玩的是三件套: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德系豪华品牌上百年家底,全靠这个打天下。可现在,整个竞争焦点转移到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化,而这些,偏偏就是中国企业发力最狠、储备最足的地方。你说,豪华品牌拿啥跟新能源竞品对标?行情变了,旧底牌就慢慢不值钱了。

中国市场特殊在哪?买车的当主力是年轻人,他们对“智能化”要求简直吹毛求疵。你拿个“德系机械素质”固然好,可智能座舱一卡顿、语音识别跟不上,分分钟被嫌弃。这都成行业共识了,车再豪华,导航不跟手、车机卡顿,年轻人压根没兴趣。豪华品牌以前讲过的历史话题,现在只觉得唠叨,“你们那破故事讲讲就想多卖几万?我们要功能实在的!”所以,光靠往日底蕴维持溢价,那一套早暖场失效了。

技术怎么办?自给自足?可以,但现实怕就打脸。全栈自研又烧钱、又费时,等你折腾明白,新一季技术迭代又来了,客户全跑别家了。反观中国本土企业,各种专利、规模、人才、经验,应有尽有。这种情况下再死拧着搞所谓德式“自主研发”,无异于自杀,想通点就得承认:外包才是路径,拼的是怎么把中国能力融到自家产品调性里。

最有代表性是谁?不用说,华为和宁德时代直接成了巨头必定合作对象。就像某种共识一样,现在要想在智能和动力领域有排面,上这俩家的名字才算块“安全牌”。华为的智驾本地化好,鸿蒙车机出名的流畅、懂国人,豪华品牌认不认都绕不过,用户直接点名要。再说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做到了让你选别家很难心安理得,仿佛豪车没“宁德电池”就不好意思谈高端。

你要问,为啥会走成这样?车企自己也想明白:做不出顶级技术资源,时间、人才没累出成果,不如花钱买现成,速度跑在市场前边比啥都实在。你选华为车机、宁德电池,能讲出一堆技术卖点,也能给消费者吃定心丸——安全、性能、可靠性全有保证。何况中国两家公司供应能力、定制化水准全到位,豪车品牌现在甩不下架子,起码还能谈谈“高端定制”,不至于沦落到彻底被“收编”的程度。

电池领域最典型,有数据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六成多都被中国电池厂商包了,宁德时代一家份额将近38%,不知不觉成了“大统领”。甚至二十款新豪华纯电车型里,有十几款直接用的宁德方案。说到底为啥?一是安全可靠,二是技术牛,三是品牌够分量,还有点“无宁德不高端”的民间戏谑在里头。

其实这种转变,既有产业竞争的无情现实,也包含市场理性的选择。大家都明白,技术外包给中国,更快、更好、更便宜,拿下份额再慢慢调整不是难事。你让奔驰、宝马自己“憋大招”,何必跟时间和成本较劲?用更成熟的中国方案,实现豪华品牌的新能源智能化升级,核心就是别拖慢自身转型脚步。

消费者也不傻,为什么测试到哪家新车都问“是不是华为智驾、宁德电池”?一来体验过真香,二来安全与可靠可预期,三来品牌背书。你要是试图糊弄他,说我们自己研发的“国际X技术”,用户根本没人信。

一边是技术实力“外溢”的中国供应链,一边是从头自研赶不及的老牌豪华厂商。两边看似矛盾,其实都在主动适应时代新范式。对豪华品牌而言,本土化才有出路。既要有自己的风格、腔调,又不能被消费者嫌弃为“没创新、老掉牙”。谁能真“中德合壁”,谁就有活力。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所以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华为负责智能化体验拉满,宁德时代让动力、安全、续航统统不发愁,有点民间的说法“左手华为、右手宁德”成了新豪华底牌。你现在再到奥迪、宝马、奔驰展厅看,他们主动秀中国技术,甚至官方宣传册都把合作写上去了。不是说不想当“带货小能手”,而是这是最贴合当前市场脉搏的办法。讨好消费者永远是第一位,豪华品牌该学的,就是如何以最快速度“拧巴”出自己的新调性。

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什么?我觉得也许就是谁能在合作里抢到主导权,谁不会一步步变成甲方“打工仔”。中国供应链能力反哺全世界豪华品牌,是这轮技术革命最深远的隐喻之一。BBA们下定决心“放下身段”,不是脸面挂不住,而是知道再不跟上就被时代甩下了车。

以后豪华到底怎么定义?是不是一定还要“大品牌+高价+德式信仰”?我的看法比较直接,时代变了,技术优势是谁的,豪华的底牌就得往那里贴。等到中国技术在全球车厂都变成“基础设施”,豪车的社会认同感也要随之重构。能不能又叫好又叫座,根本还看谁更懂这套“新里子”——到底是用来当技术栅栏,还是品牌重塑的加分项。

说到底,豪车不再只靠大logo牛皮,不少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体验、电池安全、充电极速、软件生态等“里子”。这些哪一项短板,买家都能一票否决。所以企业形势比人强,现在的BBA们正经历的,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重新抉择自己的角色——从技术定义者,慢慢转为全球技术能力的组织者与融合者。

新一代“豪华”,早就不只是欧美模板的复制。它更像是一次加速融合、优胜劣汰之后的新生。奥迪、宝马们敢放下身段,华为、宁德们走向台前,技术、品牌、智能服务一起更深一层次捆绑,这才是“新豪华”的未来底色。怎么玩都会有风险,但现在看来,谁还想走传统路,注定死得最快。

以前咱们羡慕国外车企的“技术自信”,现在反过来,连百年大牌也要用中国方案撑门面。这其实就是全球产业格局变化最鲜活的缩影。到底谁能在智能电动浪潮里活下来?悬念不小,但下盘明确,中国技术已无可取代。

所以别再只谈发家史和高档皮革了,真正的豪华,是看谁能把下一个时代的核心能力握在手里。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不光卖得贵,还能卖得服气。

豪华车转型,新势力崛起,中国技术成底牌-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